组织管理 更多>>
 
 
  最新动态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 >>教科研基地>>组织管理>>计划总结
2014-2015市教科研基地中期评估报告
发布日期:2015-10-27   点击次数:    录入者:谭庆柱  来源:本站原创

   

【背景分析】
自2014年1月我校成功申报常州市教科研基地以来,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始终把教科研工作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践行“解放头脑、解放心灵、解放双手”的解放文化。学校自2013年12月开始,优化学校机构,细化教科研分工,建立课程研发部负责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教师发展部负责教师教学技能及专业发展。完善科研制度,形成人文关怀的激励机制,将大多数老师纳入全国重点课题《“独二代”儿童阳光情怀教育的实践研究》的日常研究,鼓励全体老师进行校级微课题的申报;学校扎实推进头奥课程研究,2013年12月学校评为“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2014年2月成为常州市头奥课程基地,2014年11月“头脑奥林匹克项目”荣获常州市学校主动发展优秀项目一等奖,2015年6月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OM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顺利结题。学校依托数字化技术变革课堂,数字化项目《创E平台的创建与实施》获常州市数字化学习研究优秀项目一等奖。各级课题有序推进,不同领域的研究逐步深化,逐步推动学校课程变革。一年半以来,学校教科研的品质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提炼出了许多卓有特色的校本研究推进策略和研究成果,2015年3月学校在常州市优质学校复评中评为优秀。教师的学科素养和科研能力也通过各级课堂教学评比和论文评比得到彰显,至2015年9月,学校五级梯队人数递增,有市学科带头人5人,市级骨干教师23人,市教学能手5人,市教坛新秀6人,现市区五级梯队人数达到5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1%。这些增长的数据,让我们看到教师团队在稳健有序地成长。
随着学校科研工作的推进和深入,学校教师已经清晰地认识到,科研是打破自我瓶颈的“杀手锏”,是明晰教学思路的“指明灯”,科研已成为教师的一种学习方式。新的起点,寻求新的突破,我们在进一步追寻:以科研助推更多教师的成长,培育一批站位高,有思想,敢创新的名师;将学校丰富的课程进行系统化的整合,提升课程生长力;以涵盖各学科的丰富课题来助推学校教育教学走向更高水平。
【目标达成情况】
1.深化科研机制改革:日常反思提问题,觅研究源头活水;校本研究突重点,集中智慧办大事;研究过程重实效,让成果说话。改革教科研奖励:日常科研学分榜、阶段课题等级制、学年“椿芳”科研奖。
2.头奥课程绽放异彩:2014年2月成为常州市头奥课程基地,2014年11月“头脑奥林匹克项目”荣获常州市学校主动发展优秀项目一等奖,2015年6月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OM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顺利结题。
3.全课程实验扎实推进:2013年9月香梅一年级实行全课程实验,取得丰硕成果;2015年9月解小一年级实施全课程实验。
4.课程资源进行体系统整:2014年9月以来,学校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开发实施学生喜爱的苹果课程,并与“解放研究院”课程实行有机整合,课程更接地气,深受师生喜爱。
5.体验活动整体架构:学校被评为天宁区“德育特色学校”;
6.五级梯队再上台阶:“教师成长营”计划实施成效显著,五级梯队稳步上升;
7.评价体系逐步完善:“解小诺贝尔”质量监控体系初步建立,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8.文化建设整体渗透:师生群体呈现“好奇求真·尚学至范”精神气质;
【实施策略】
一、智慧管理,催生解放文化的源动力
赋权增能,年级自治,打造特色团队;创新制度,项目招标,促进文化自觉;集团办学,悦纳宏放,追求高品发展。一项项举措丰厚文化的内涵,倡导平等民主的智慧管理,催生解放文化的源动力。
1、重组机构,提高工作绩效
优化组织机构,统一岗位设置。学校设立了管理协调部、教师发展部、学生发展部、课程研发部、后勤保障部五个管理部门,建立了由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学科(班主任)与项目负责人的四级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学校不断思考,探索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和优势的管理机制。
管理中心下移,采用年级自治。2014年9月,学校在探索智慧管理上,大胆尝试,简政放权,进行管理的制度创新。年级自治,即给每个年级充分的人事权、财政权,年级教师配备自主化,年级课改项目自主化,结合年级教师的优势,自主设计年级发展目标,开展年级特色活动,为年级学生的成长提供最适宜的教育路径。
孕育年级气质,唤醒文化自觉。学校聘请资深教师担任年级组长,让他们成为年级“小校长”。由他们组建自己的年级管理团队,组织级组中所有教师,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共同制订年级发展愿景;根据年级教师特点,从学生需求出发,制订学期、学年行动计划。学校每学年初,给予年级启动资金,用于建设特色文化,开展创意活动,进行课程开发,探索课堂变革,推进课题研究等,彰显年级个性。这种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给予年级教师更大发展空间,挖掘教师内在潜能,唤醒教师文化认同。
2、制度创新,形成管理文化
管理共同体,共商共做共赢。管理是一种激励奋进的文化,学校建立发展愿景,培育管理共同体,是凝聚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的文化力量。经过实践探索,学校在四级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形成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社团团长组成的 “管理共同体”。整合人力资源,增强工作效能,营造民主工作氛围,做到共商、共做、共赢。项目招标为这一管理共同体的运作,提供了有效的方式。
项目招标制,自主自治自信。学校在探索智慧管理上的大胆尝试,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充分证明行之有效。项目招标,即学校的较大事件、活动,采用项目承包的方式,向学校全体教师公开招标,最终一批感兴趣、有想法、想成功、会创造的教师主动参与到项目实施中来,百年校庆、解放研究院、全课程、E学习小组……这种教师自主选择,热情参与,积极实现自我的文化自觉行为正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设立两奖杯,激情激励激志。“解小诺贝尔”和“解小椿芳杯”是学校激励师生成长的重要评价机制。“解小诺贝尔”围绕“善思敏行”的学生培养目标,奖励在意志品质、学科素养、综合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的解小学子,以梦想点亮希望。“解小椿芳杯”以著名校友“中国大百科之父——姜椿芳”的名字命名,表彰尚学至范,锐意创新,无私奉献的教师,以榜样引领成长。
3、集团办学,促进合作共赢
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在天宁区人民政府和教育文体局的大力扶植下,以解放路小学为主体,延陵小学、兰陵小学、丽华二小、浦前中心小学、香梅小学为成员,成立了“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
核心校一体化办学。在集团办学中,解小与香梅实施了一体化办学,做到了四个统一:统一办学理念、统一师资配备、统一课程设置、统一质量监控。同时架构了“5445”管理模式:“5个中心”——学校协调部、教师发展部、学生发展部、课程研发部、后勤保障部;“4+x”管理系统——由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年研组长、学科(班主任)教师与项目负责人组成;“4个一”工作流程——一日值日、一周绩效反思、一月工作简报与考核、一学期工作述职与民主评议; “5级”质量监控系统——形成班级、备课组、年级组、教研组、学校五级质量监测。  
联盟校合作式推进。与延陵小学、兰陵小学、丽华二小、浦前中心小学进行加盟式合作办学,致力于实现“5个愿景”,实施“6大行动目标”——凝练集团教育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集团共享课程,寻找教育研究支持,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建立集团联动机制。推进“5个联动计划”——“管理联营”、“德育联组”、“研训联体”、“课程联创”、“资源联通”。学校被评为“2013年常州市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办学先进集体”。
幼小中一贯制培养。为连续而均衡地施行基础教育,把教育资源组合成一个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联系密切的集聚体,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尝试一贯制办学。即将交付使用的和记黄埔幼儿园,将会成为解小集团的一员,组建成为天宁区首个贯连“幼小衔接”的教育集团。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近在咫尺的24中,省常中互补调剂,共用运动场地、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多媒体等设施,使之发挥规模集聚效益。努力做到“三个互动”:学生互动,衔接幼小、小初生活;教师互动,衔接幼小、小初教学;家校互动,衔接幼小、小初教育。
二、创意课程,铺展解放文化的新跑道
神奇的“跑道”,充盈探索的乐趣;自由的“跑道”,展现个性的节拍;好玩的“跑道”,彰显游戏的精神。一条条“跑道”绵延“课程”的魅力,基于儿童立场的创意课程,为解小师生铺展解放文化的新跑道。
1.立足校本资源,发展特色课程
头脑奥林匹克课程是我校的特色课程,我校立足校本资源,进一步发展特色课程,进一步挖掘学校头脑奥林匹克项目的内在价值。
整体构建头奥课程体系。由校内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和校外知名专家组成头奥课程研发中心成员,负责组织编写头奥课程实施纲要,明确头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同时,站在儿童立场,贯穿游戏精神,立体架构课程体系。普惠课程惠及每个解小学子,   升级课程和旗舰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特长发展。头奥课程分年段实施,螺旋式上升,体现基础性、选择性和个别化。近年来重点开发头奥普惠课程与升级课程,继续完善旗舰课程,形成头奥课程体系。
精心打造头奥创意广场。通过“2216工程”精心打造头奥课程物化环境,两场馆——头奥馆和水中头奥馆。学校设有头奥训练馆,分成文化展示区、实践体验区、结构探索区。利用学校有利资源室内游泳馆,学校将进一步把头奥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结合,开创头奥课程实施途径,以主题单元建模,进行水中头奥的研究与实践。两空间——教室创意空间和校园创意空间。两大空间让学生与头奥零距离。一个头奥网站,实施网络课程,使之成为头奥的可汗学院。六个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体悟头奥誓言。
致力探索头奥评价机制。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评价纬度,按低、中、高年段分层制订评价标准。当解小学生毕业时,除拥有毕业证书,还拥有头奥课程之“小小智多星”、“小小工程师”、“小小造型师”、“小小结构王”、“小小表演家”、“小小金手指”等证书,横向拓宽评价广度,鼓励学生个性成长。利用“解小诺贝尔奖”和“解小姜椿芳杯”,纵向延展评价渠道,激励师生实现自我突破、变革创新、高速发展。
2、鼓励个性学习,丰富选修课程
数字化学习是未来的趋势,因此,学校以未来的视角开发和实施课程——“解放研究院”课程依托研究性平台,丰富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学习。
个性的课程。“解放研究院”在班级QQ群中征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再将学生选题汇总至学校QQ群中,进行统计筛选,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梳理出近百个研究主题。同时在研究中学生、导师团队把自己拥有的学习资料和研究需要的学习资料包上传到“研究性学习平台”,每个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资源,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中,学生自主调控学习的进程、选择志同道合的伙伴,选择挑战的问题。
数字的支持。数字化学习作为一种学习途径和手段,为“解放研究院”学生们,提供三种不同的技术支持: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老师、家长、专家进入平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互动交流的组织者——学生利用学校“研究性学习平台”、QQ空间、微信等社交平台交流互动,分享体验,交流讨论,寻找问题解决途径。丰富成果的展示台——“解放研究院”二维码在校园随处可见,“扫一扫、逛一逛、玩一玩”,让校园的每个空间都成为学生参与、体验、互动、创造的平台。
泛在的学习。在“解放研究院”中,学生的研究渠道分为线上和线下。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在线上,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搜寻资料、项目小组互动交流、向在线的导师团队求教;在线下,学生跑图书馆、书店,走向校外实践基地;最后,学生将线上线下研究的过程资料上传研究性学习平台,学生的研究“泛在”、“多元”、“互动”、“开放”。
3、着眼全人培养,丰盈学校课程
2013年天宁区引入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于9月在一年级开始实践。 “全课程”教育,是指以培养“全人”为目标,覆盖“学校全部生活”,推动学科全面融合,面向与教学相关全部要素的综合性课程改革。学校将“全课程”与“国家课程”全面融合,丰盈了学校课程,全课程一年级的课程称之为“始业课程”。始业课程的以主题性学习展开,整体规划孩子的学习生活,用游戏精神贯穿于学习,实现了幼儿园与小学的无痕对接,把自由、兴趣、快乐还给孩子。
全课程缔造全馨家。教室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温馨的家,家里分为六大功能区:学习区、展示区、生活区、绘本阅读区、休息区、游戏区,打造充满安全感、信任感、愉悦感的教室,并让环境成为课程的重要资源,让环境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课程的教室还有着丰富的班级课程:班级生日课程、班级游学课程、班级诵读课程等。“教室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没有生命绽放的教室,就不可能是完美教室。”
全课程打造全新学。每学期以全课程读本为载体,进行四大主题课程,主题课程打破学科之间的破垒,实现了语文、音乐、美术、科学、思品学科的相融,从而构建立体多元的全新的全课程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一年级下学期的第三个主题课程《神奇的海洋世界》语文学科学习了《山海经》中有《精卫填海》关海洋的小古文4篇,诵读了有《鱼儿的春天》等儿童诗4首,阅读了《大头鱼寻宝记》等10个绘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等5篇课文。在音乐课上,孩子学唱《赶海》《小螺号》等歌曲。美术课上,孩子做各种材料做海洋生物,想象绘画海洋世界。科学上,孩子们海洋动物结交朋友。
全课程开启全心爱。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践工作,给教师赋权增能。每一位全课程教师都在努力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树立课程意识,爱上课程的开发。开发系列主题课程,如《走近人民币》,紧扣课程标准,根据儿童兴趣,结合生活实际,围绕同一主题,涵盖多门学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开发半日课程,如4月23读书日课程,通过一份礼物、两段时光和三门学科设计了半日课程。一周课程,如利用绘本进行“我与好习惯手拉手” 周课程。一月课程——如十月“双快拼音 课程,拼出“快速”与 快乐。老师们全心爱上课程开发,师生在全课程的“跑道”上自由而快乐地“驰骋”。
三、尚学教师,践行解放文化的开拓人
乐观向上、探索课堂的积极状态;学以至范、纯净温暖的育人情怀;和善友好、合作分享的团队精神……满怀教育梦想的尚学教师,是践行解放文化的开拓人。
1、打造“新课堂”,变革课堂范式
提倡课堂“五归还”:把时间权、空间权、话语权、探究权、发展权还给学生,推动课堂整体变革;结构化组合、菜单式开展、主题式研究、积分制考核,推进教研范式变革。
(1)、数字技术,助推新课堂,转变学习方式
国家课程标准倡导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数字技术为学生增添了新的学习环境、新的交流方式。由此衍生开来,基于互动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生成的学习……都因数字技术变得可能。学校自主开发的创E平台,提供学习内容、支撑学习交流、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都可以利用自己现有的各种终端,实现个性学习。
每月常态化的E学习研究,形成上课教师、技术支撑和学科骨干合作团队。E课堂基于丰富的网络资源而开展学习,把学生带领到更广阔的学习天地;E课堂有了技术的支持,展现的是声色音影的“视觉餐”,海量信息的“自助餐”,即时互动的“快捷餐”;E课堂还能及时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基于学情分析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进行个别化指导。通过实践,我们感到数字技术的课堂运用应该聚焦在“教学所需”和“技术所能”的结合点上。
(2)、问题导向,开放新课堂,培养思维品质
素质教育呼唤由“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型。问题导向型课堂的探索真正解放了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指向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课堂中真正落了地,扎了根。
问题导向型课堂以问题学习为主线,以评价学习为手段,以团队学习为平台,以任务驱动为途径,以思维学习为目标,采用自主探究、问题发现、展示对话、思维训练的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中,教师成为与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同伴,在真正意义上建立民主、平等、人文、自由、开放的学习关系,最终提高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问题导学,以简单素材发挥巨大作用,使课堂教学逻辑结构向着以学生学习线索的逻辑结构转变,教师教学出发点和着力点向学生如何“学”转变。
(3)、多元评价,激活新课堂,关注全人发展
传统课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注重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解小新课堂提倡从不同层面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与态度及其发展状况进行多种方式的综合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潜能,促进全人发展。
解小新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评价的主动参与者,拥有评价自我学习,同伴学习的“发言权”,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互动性,激励学生持续学习和探究的热情,使学生时时刻刻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2、关注“独二代”,深化课题研究
在“解放”核心理念引领下,立足教育实践,发掘教育亮点,思考教育困惑,主课题引领,子课题推进,微课题汇注,构建我校立体的课题网络,以教科研文化立人,以发展卓越品质教师兴校,内化我校教师“尚学至范”的气质。
着眼变革实践。学校注重行动研究,从教育实践中提炼课题,把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作为教师课题研究的出发点。目前,基于学校教育发展实践,形成了以教育部“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独二代”儿童阳光情怀教育的实践研究》为引领,以关于儿童教育、学科教学、家校携手、特色项目等4个专题研究群为重点,以1项全国课题、3项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5项区级课题和10项校级课题为研究网络,面向全体教师的立体化教科研格局,力求发挥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创新实践中的领航作用。
重在扎实有序。学校基于拥有的专题性层级化教育科研课题群格局,实行“专题组团,组长领衔,团队合作”的课题研究组织模式,采取“团队共研”与“自主探索”相结合的课题研究方式,扎实有序地推进课题研究。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够紧密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变革的实践探索,既使专题研究落到实处又使研究课题获得了深化。
鼓励个性发展。学校还鼓励教师进行个性化研究,根据研究的心得积极申报微课题,学校在微课题运作础上进行评估,给予指导,帮助做大做强。助推教师走上课题研究的基石。《低段情趣小古文的策略研究》、《小学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模块的策略研究》、《提高拼音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课题微型化为全体老师进行研究探索打开了一扇窗。
3、研训“金字塔”,加速教师成长
校本研修是教师成长的源头活水,借助“阳光教师训练营”,合理进行“分层培养”,立足课堂教学,发掘教育亮点,进行项目实践,淬炼理论成果,重视年轻教师新生力量的培养,激发骨干教师的科研热情,凸显资深教师榜样的引领,加速教师成长。
以“课堂”为抓手,助力新手教师“快乐起航”。重视入格培训,上有质量的随堂课,以高专业素养。“新手分营”以课堂为实践基地,落实梯队建设,借助“青蓝带教”工程,进行一对一指导,提高“新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新手教师”快速成长和进步。这一平台的搭建,让“新手教师”在各类活动中交流智慧,在团队共进中寻找共鸣,在智慧碰撞中解惑释疑。通过不同类型的培训与交流活动,加速“新手教师”的学习和成长。
以“研修”为途径,推进骨干教师“锐意探航”。鼓励专题研究,上有思想的研究课,以内化思辨意识。“骨干分营”用碰撞撼动观念、用交流点燃智慧、用读书照亮思想,让智慧形成高品质的工作,让高品质的教师生涯收获教师的职业幸福。在阅读分享、专项研讨、理论培训中,让“骨干教师”形成各自的教育风格,借助个人的努力和团队的合力来改变教育的现在,保持发展优势,在学校新一轮发展中,不断成长并实现自身更高的人生价值,终至影响教育的未来。
以“引领”为垂范,践行资深教师“执着远航”。进行专业示范,上能引领的观摩课,以构建灵动课堂。“资深分营”注重引导,发挥 “领头雁”作用,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导向引领,以这批资深教师为中心,带领全体老师开阔眼界,启发思想,打开思维,创设一种有利于教师整体成长的学校文化氛围,产生一种能激励教师脱颖而出的文化动力,形成一个能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而带动教师群体,促进教师整体长效提升、长远发展。
四、阳光学子,浸润解放文化的前行者
天真烂漫,充满好奇的双眼;富于想象,乐于探索的天性;崇尚自由,追求真理的精神……善思敏行的阳光学子在活动课程、文化课程、资源课程的多元浸润下,实践磨砺,自塑品质,他们是浸润解放文化的前行者。
1、活动课程——经历汇聚正能量
仪式活动,丰富学生感悟。入学仪式,启迪童心。形式丰富、主题鲜明的入学礼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接触校园生活、感受学习乐趣、感知礼仪规范。学校精心组织开展寓意深刻、庄重热烈的小学入学仪式:升国旗、奏国歌、校长讲话、教师学生代表献词、开笔礼……引导未成年人感受学习乐趣、养成学习习惯,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文明素养。成长仪式,激励奋进。“十岁成长礼”让孩子们感悟“十岁生日”的特殊意义,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毕业仪式,起航梦想。“最美毕业季”系列活动,校园人文教育的再一次凝聚。主题鲜明的最美毕业季,见证着解小学子的成长足迹,丰润着他们的成长体验,编织着他们对未来的梦想。
实践活动,丰富学生体验。“值周小校长”体验活动是我校探索的创新教育。让小校长参与学校管理,逐步提高自主管理、自我完善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学校以“值周小校长”作为切入点,以点带面,以少带多,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班级小岗位是学生实践体验活动的重要举措,它促进了良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温馨班集体的形成,小岗位无疑是班级管理小处切入,整体提升的好办法。一~六年级,学生经历的每一个阶段,老师会根据孩子各阶段发展的需求设置岗位,因需而设、因人而设,让孩子的综合素质有纵向和横向的网状提升。小记者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工厂农村,走进政府机关,采访模范,对话专家领导,实地体验参观,让乏味的说教变成内化感染,在各种实践、多重体验中,学生的身心良好发展、能力不断提升。这正是我校教育多元化所追求的育人思路,不同的实践带给孩子们各种无形的感育催化他们健康成长。
游戏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游戏活动是解小学生善思敏行品质养成的亮点工程,在解小各楼层都有孩子们的游戏天地,有画在地上的跳房子游戏、有挂在墙上的呼啦圈游戏,有灵动的创意游戏区,有日常的课间十分钟游戏场、有规划系统的大课间游戏场,游戏活动从最初的老师本位到现在的学生自主自发的活动。在各类游戏中教师即是学生游戏活动的互动者也是观察者,游戏中及时生成的事件能老师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兴趣热点,是极其重要的教育素材。游戏让解小的孩子拥有绚丽多彩不一样的快乐童年。
2、文化建设——学生就是小主人
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窗口,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学校规划、老师设计,到师生联动、家校共建,再到学生自主开发、创意实践。在此过程中,“学生第一”的思想越来越明晰,他们就是文化建设的小主人。
第一阶段:学校规划,老师设计。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承载点,由学校统一规划:黑板报、公告栏、队角、评比栏成为班级文化的主要体现。老师从自身的特色开发,开展班级特色活动“阳光舞台,秀出精彩”:书法展示、班歌联唱、循环日记等展示班级文化的成果。在第一阶段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感到从教师本位出发的班级文化,虽然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忽略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
第二阶段:师生联动,家校共建。随着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各班发掘特色,了解学生需求,个性开发班级文化。组织学生针对本班实际,制定公约,设计班徽、同唱班歌。师生联动,使班级特色空间成为学校文化的精神窗口,打造“特色班级”。学生从观望到参与,老师发现学生内在的潜能,让孩子从幕后走到台前。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文化的主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带动了家长的热情,家长资源成为了德育的新血液。我们感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班级文化场的中央,才能唤醒班级文化建设的生命力。
第三阶段:自主开发,创意实践。教师退到班级文化建设的后台,把学生推上自主开发、创意实践的舞台。让学生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创意无限,他们尝试将班级文化连通走廊文化,打开教室围墙,让班级空间完美拓展,让课堂学习不断延伸。独享的班级文化变成共享的年级文化。承载了师生家长共进的文化长廊,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学校文化精神的窗口。自主个性、创新精神被点燃的学生不断地在校园寻找个性展示的创意秀场,学校成为学生最爱的家。
3、共同体构建——携手成就童年梦
1、两个教育阵地,汇聚教育能量。家庭和学校是教育的两个重要阵地,我校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长主体作用。构建了“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体系,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家庭二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了使德育工作顺利开展,一方面学校每学期都通过家长学校活动,加强家校联系,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班主任,任科教师利用飞信、电话、班级QQ群等形式,与家长沟通,起到了很好的沟通效果。
2、三维导师团队,丰富人力资源。在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成立教师、家长、专家组成的三维导师团队。中队辅导员及热爱学生活动的专任老师组成了“活力导师团”。公开招募有专长、有余力的家长志愿者组成了“魅力导师团”有针对的聘请校外辅导员组成了“梦想导师团”。这支导师团队为学生活动提供强大支持,让学生的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3、十大项目基地,拓宽实践渠道。学校陆续开发了十大校外项目基地,利用红梅公园、东坡公园、常州恐龙园等山林公园,给予学生自然浸润,开拓视野;利用常州市少儿自然博物馆、中国南车集团材料工艺研发中心、常州市青少年地学科普馆、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天像馆、常州市武进淹城野生动物园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馆,给予学生科技浸润,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利用国防园、西太湖等户外拓展基地,给予学生品格浸润,培养学生坚毅的精神。未来,学校将进一步以文化理念引领学校发展,以科学实践保障教育质量,以人文关怀培育优质团队,以创新项目彰显办学特色,以精致服务提升管理品质,深化落实素质教育,提供多样优质教育,服务区域教育发展。走在追寻梦想的路上,让解放文化奠基智慧人生。
【经验成效】
学校较好地达成了中期的预定目标,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学校、教师、学生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学校发展有特色。在实践与研究的相互滋养中,学校以头奥项目为突破口,经历了从一项比赛到一个活动到一门课程的发展历程,形成学校“三个解放”的办学理念,整体架构“解放课程”体系。提到解小,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头奥,学校被评为中国头脑奥林匹克特色学校。学校自2007年开始,在国内、国际头奥比赛中屡获佳绩,学校在培养孩子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学生不仅在头奥项目上,在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人次不断提升;学生在头奥中,激发了学习兴趣,解放心灵,变得阳光自信。教师在头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提升了课程开发力、课程实施力、课程研究力,这种能力又反作用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论文发表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学校管理不断“解放”,年级自治,项目管理,给老师权力,搭建成长平台,极大提升老师爱校,爱教育的情怀。
课题研究有品位。学校以“阳光情怀”,关注“独二代”儿童的健康成长。形成1个国家级课题,3个省级课题,4个市级课题的课题群。课题建设核心领衔,层次分明,特色显著。我们将继续思考,将源于实践的核心课题阶段研究成果嵌入学校课程改革,提升学校整体发展。目前省级课题《OM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已顺利结题,接下来我们将依托常州市数字化试点学校的契机,将头奥元素、学科融合、数字技术作为基础,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中,课题《小学数字化的平台创建与模式研究》、《小学习作微课程的开发》积极申报省级课题;《小学军事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正在积极申报市级课题。以课程改革形成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反哺课程改革,不断助推师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师生发展有成效。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合力,助力师生不断成长。自2014年以来,学校先后承办两次省级数字化交流研讨观摩活动,钱偲偲、杜明、蒋健面向全省的领导、专家、同行展示了三节数字化学习观摩研讨课。头奥课程的建设,先后去上海、南京参加展示交流。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区级各类比赛,成绩显著。黄燕老师在2014年5月江苏省第十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荣获特等奖,朱茜菲、丁盼老师在2014年和2015年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比赛荣获二等奖。学生在国际、国内头奥比赛中获奖人次达80多人次,在省市级各类创新竞赛中成绩斐然。我们相信,以科研为创新的源动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实践,学校教师队伍会再上一个新台阶,学生的素养必然得到全面提升。
【研究展望】
1.扎实推进各级“十二五”课题,提升科研成果;
2.打造集团“立己达人,携手共进”文化;
3.辐射集团优质资源;
4.教师的高位提升和持续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    苏ICP备05086717号-1
    邮编:213003    电话总机:0519-88102061    总机传真:0519-8810206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解放路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