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根据市、区教研室的工作思路重点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为纲要,结合本校“教师发展年”、“学生奔跑年”的学校发展规划,引导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为中心,以校本教研为基点,努力发挥品德学科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能,切实提高学校品德课程实施质量。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增强教研组的整体实力,切实抓好品德教师发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构建高效、和谐课堂。
二、工作思路及推进措施
1.加强学科培训,提高课程意识。
(1)开展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研修活动。结合校本教研,组织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学习、内化,更新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
(2)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级各类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视野,学习课程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探讨在品德课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加强课堂实践研究,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寻求校本内涵发展。
(1)进一步加强课程管理,严格落实和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杜绝违规行为。通过检查思品备课、听随堂课等方式,督促教师对品德课程计划的落实。
(2)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研究。基于学校品德教学的实际问题与发展需要,开展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结合校本课题,打造“四真”课堂,使主题研究深入。同时在原有基础上,基于大德育观,从课堂教学视角向全贯通体验类活动转移,尝试主题教学下的“激情、明理、导行”。
(3)结合学校“e学习”的教学研究,尝试将“e学习”带进品德课堂,探究新型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3.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师学科素养。
(1)充分利用学校的品德骨干教师的资源,通过师徒结对,帮助新教师,让新教师的教学尽快入门入格。
(2)培养骨干教师。在校内挖掘并培养有意向在品德学科发展的青年教师,通过外出学习、上专题研究课等方式,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并有机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得以展示,从而也提高整个教研组的实力。
(3)组织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或案例,总结教学中的得失,为下一步发展提供经验。参加区、市论文评选活动。
具体工作:
九月:
1.制定、交流本学期思品教研计划。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标。
2.教学常规检查(备课)。
3.参与常州市中小学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校级活动案例、教学案例、校本课程评选活动;
十月:
1.教学常规检查(课程落实情况,听随堂课)。
2.组织五年内新教师在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学习优秀的录像课,写评课。
3.组织参加常州市公民教育优秀案例评比。
4.组织教师参与市区域教研展示活动。
5.主题教研研讨活动。(品德课程与周边类课程之间的融合贯通)
十一月:
1.组织教师学习观摩市优质课评比活动。
2.教学常规检查(课程落实情况,听随堂课)。
3.组织教师参与市区域教研展示活动。
十二月、一月:
1. 教学常规检查(课程落实情况,听随堂课),组织进行校内期末学科质量调研。
2.组织教师参加市区域教研展示活动。
3.组织教师撰写思品论文。
4.学期工作总结,参加区经验交流“小课堂与大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