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午,解小音乐组齐聚在博爱小学四楼音乐教室,聆听了来自博爱小学曾亚昕老师和红梅实小徐瑶老师的两节区级研讨课。
两节课朴实、扎实、真实。通过师生的真情传递,让学生们享受到了音乐的乐趣,同时也体会到了大自然的无限魅力。曾老师展现了三年级教材中的《夏夜里》一课,教学设计清晰,教学过程饱满,通过“听”,“唱”,“动”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乐句。一开始复习了《萤火虫》,学生们动听的歌声一下子就营造出了夏夜里安逸美好的氛围。在歌唱教学中,曾老师也以自己优质到位的范唱、层层递进的模唱、以及二声部的合作唱,循序渐进得提高学生的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能力。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陆游的这首诗作,写的是成都花会的盛况。徐瑶老师将这赶花会的盛况搬入音乐课堂,让学生跟着音乐赏花会、唱花会、赶花归去。教学中,徐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顺畅优美,教学设计线条清晰。通过故事情节贯穿乐曲欣赏:引子部分通过赏析、辨析、感受开展;赏花会的环节有驻足赏花、走动赏花,情节创设非常到位;观赏中带领学生唱唱花会,熟悉旋律的同时感受花会的美好。赶花归去的环节老师让学生去探索音乐的奇妙与不同,引导学生了解乐曲的三段体结构。最后拓展部分还让学生对民乐的组成有所了解。整节课细节处理非常到位。
课后,组里的老师针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研讨:
1、曾老师的律动设计精致优美,需关注带孩子做动作与听着音乐做动作以及让孩子主动关注音乐与动作的联系这种不同的程度。
2、模唱乐谱关注了学生的状态,模唱可以不止一遍的去做,在第一遍里要求不要过多过细,教师做好示范即可。
3、音乐欣赏最终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知识点,比如曲子的结构是ABA,这不是我们音乐学习的归结,我们需要不停延展听得过程,扩大听的节点,享受听的过程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