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合作才能完成的事业。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远。学校于2013年7月成功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五年来,在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天宁区教育文体局、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理工学院的支持下,在课题组长潘晨阳校长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潜心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同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同心同德,研究会生长
课题组成员认为“独二代”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前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仅关系到教育和实践,而且同社会和谐与稳定密切相关。为了进行有效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集思广益,进行了针对性的实证研究。
研究一:文献查阅,理清概念。
通过文献查阅,理清“‘独二代’儿童”和“阳光情怀教育”的概念。“独二代”儿童指的是孩子与父母都是独生子女,或者父母有一方是独生子女。阳光情怀教育是针对“独二代”儿童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提出的素质教育,以“三个解放”理念为基石,培育阳光情怀儿童和人文关怀教师。
研究二:现状调查,明确目标。
研究初期,潘校长带领吴燕、蒋晓燕、谭庆柱等核心成员进行实践研究。采用量表评价儿童自我意识的状况,分为6个分量表,共80个项目;采用量表了解477名“独二代”和317名“非独”儿童社会性发展;采用量表了解340名“独二代”和317名“非独”儿童进行社会交往现状,明确目标,做出指导意见。
研究三:实践研究,构建框架。
在课题实施阶段,在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独二代”儿童“阳光情怀教育”的实践研究,按照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程序“计划—行动—观察—调整”,构建了“阳光情怀教育”的基本框架,形成了“独二代”儿童“阳光情怀教育”框架的五S版块即“独二代”儿童“阳光情怀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
“阳光情怀教育”是以“三个解放”——“解放双手变得更能干,解放头脑变得更聪明,解放心灵变得更阳光”的理念为基石,培育阳光情怀儿童和人文关怀教师。实施“成长主题德育”,开发“独二代”儿童“三级校本课程”,建设“三维协同行动”,发展课堂合作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具体的实施路径方面,确立了认识自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主题,规划了班级课程、年级课程、校级课程三级校本课程,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维协同行动的互补优势,设计互助合作学习、建构合作学习、自主合作学习、分层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关注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为了同一个目的,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真实有效的结论和成果,由此向全校辐射,进行了自上而下的研究,使得研究会生长。
共生共长,成果阳光化
守望阳光,守望教育。“道路阻且长”,但是在这段难以忘怀的研究之路上,课题组成员一路相伴相随。大家以专业精神的共生共长、技能方法的互补互促,共同使成果阳光化。
成果一:教育故事,获得力量。
在潘晨阳校长的带领下,金贤副校长、刘亦主任、杨美莲老师紧扣“独二代”“阳光情怀教育”共同编写了《向着阳光奔跑——“独二代”儿童阳光情怀教育故事集》。这本教育故事集共有140页,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独二代”成长记、阳光是一种智慧、爱如斑斓的阳光。
成果二:课堂案例,丰富内容。
在程洁副校长、蒋晓燕主任的带领下,课题组紧扣“独二代”“合作分享”修改案例,最终在2017年10月完成了《“独二代”儿童课题合作分享学习的实践研究案例集》。这本案例集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互助合作学习模式、建构合作学习模式、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分层合作学习模式,每个板块下都有4个案例。
成果三:教育专著,照耀儿童。
2016年底,在潘晨阳校长的带领下,在蒋波博士、孔博鉴博士和于纯老师的指导下,课程研发部整理成果,不断研讨,经过30多次会议,制定了专著《阳光情怀教育——面向“独二代”儿童的素质教育校本建构》的框架。专著一共有209页,分为八个章节。
潘晨阳校长、课发部张晓东副校长、刘亦主任、谭庆柱副主任、陆卫华副主任、学发部茅向燕主任分别领衔相关章节,组织吴燕、戴彩娥、王有香、余丹等18位教师组成团队,经过15次修改,终于在2017年7月完稿,并于2017年10月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这本专著会让人想起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诗——学校的团队正如诗中所描述的那样:他们正是这样的镜子,让孩子们来到他们面前,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光明。这本专著拥有满满的情怀,像是温暖多彩的阳光,照耀着周围的一切,照耀着所有的孩子。
在成果撰写和修改的过程中,形成了给人以力量的教育故事,内涵丰富、值得借鉴的课堂案例,温暖多彩、照耀儿童的教育专著,成果阳光化,大家的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课题组全体人员携手共进,同思考,共发展。
群策群力,结题共成长
源深流自远,行健天同功。一群有教育情怀的人“使自己阳光,给别人阳光,大家共同阳光。”对于结题材料的准备,课题组成员非常重视,大家献计献策,共同解决。
准备一:成果收集,汇总情况。
潘校长统一部署,制定成果收集计划。课题组成员根据表格上的分类整理出课题研究以来自己的相关原件材料,进行分门别类并填写上交。在潘校长的带领下,缪依、张璐、王雪薇、钱偲偲等进行审核、筛选、统计,并由此影印资料、装订成册,形成成果资料。
准备二:过程资料,重视整理。
课题组成员重视过程性材料的收集整理,紧紧扣住课题研究的核心任务。课题组成员做好自己分工的相关工作,把在研究过程中有关的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对一些文字性材料,课题负责人适时地加以审阅和归档,对一些影像性材料课题组加以打包归类,对一些活动性材料,大家也作了妥善地处理。
准备三:报告鉴定,完成结题。
潘晨阳校长和刘亦主任共同完成课题成果主件——研究总报告等的撰写和审核。从2017年9月开始,课题组召开10多次会议,还特别邀请南京师范大学王一军教授、江苏理工学院蒋波博士、教师发展中心于纯老师多达5次对结题材料的准备进行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真可谓殚精竭虑。
研究总报告紧扣课题研究的核心任务,把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研究程序、研究发现或结论以及会出现的问题和建议一一地和专家再次充分探讨,不断修改和完善,最终完成了42747字的研究总报告。
研究总报告、结题鉴定书等报告鉴定是结题材料准备的最后关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这些研究基于心理学、教育学和文化学的视角,亦即从不同视角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和现实依据。这些报告鉴定渗透着课题组成员满满的阳光情怀,温暖多彩。
在结题材料准备阶段,课题组经常召开会议,听取全校老师们的建议,对比较棘手的问题,课题组成员群策群力并及时地请求专家把脉。可以说,在结题准备的过程中,大家贡献了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学识和才华,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远。一群人,一项成果,一段难以忘怀的研究历程,将珍藏在每个人的心里。怀揣着教育理想,我们奔跑在阳光路上,我们致力于会生长的研究,我们浸润于共成长的课题,我们沐浴于阳光化的教育,一路前行一路景,梦想不竭绘彩虹!阳光情怀教育,它使自己阳光,给别人阳光,带领学校走向阳光灿烂的未来。
(撰稿:缪依 审核:潘晨阳、刘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