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7年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教职工消防运动会成绩公示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学校动态>>【音乐】对话大师,音乐何须懂?——参加国培有感5
【音乐】对话大师,音乐何须懂?——参加国培有感5
发布时间:2016-10-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铖

 

盼望着,盼望着,周海宏老师来了,第5天的学习之旅开始了。
就像小时候的我们憧憬着北大、清华一样,对于大多数的琴童来说,中央音乐学院是一座让人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这次能够近距离地聆听周教授的讲座,真的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讲座中,周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超高的音乐专业素养以及对当下社会现状的阐述与分析尽显大家风范,让我们在引起共鸣的同时也开始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着思考。
音乐何须懂
在我们的音乐欣赏课中,常常会听到老师们进行这样的反馈:“孩子的欣赏水平不高,这音乐作品他听不懂”。其实听音乐时听不出表现的是什么东西,有时不是因为听众的欣赏水平差,而是因为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的与语义的内容。一段上升的旋律音乐,你非说它是一段斜坡或是阶梯,学生觉得莫名其妙,你也讲的并无底气。我们欣赏音乐时不一定非要听出明确的概念性、视觉性的内容,或用文学化、美术化的内容去解说音乐,往往这种以乐曲解说为核心的经典音乐普及方式恰恰形成与强化了音乐审美的误区。聆听音乐其实就是闭上眼睛,打开耳朵,尽情享受音乐之美,别想“懂”与“不懂”的事。
音乐何时懂
如果你认为音乐欣赏仅仅是纯听觉的感受那也是错误的。其实想要听“懂”音乐并不难,用一点点联觉就可以。所谓联觉,指的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其它感觉的心理现象,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联觉现象是大量的。我们常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那是因为联觉是人类的基本感觉反映。作曲家通过联觉表现意图,欣赏者通过联觉理解感受。
那么什么时候“听得懂”,什么时候“听不懂”呢?从作品角度看,音乐能否引起明确的内容理解,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有了联觉对应关系,就有“懂”的可能,否则,就是作品的问题,而不能怪听众。如巴赫的《前奏曲与赋格 No.21》,音响的不断变化,令想象很难明确。从听众角度看,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不用担心自己的联觉能力,因为联觉是本能的一部分,关键是体验联觉的习惯,是我们音乐老师需要努力的。总之,理解音乐靠联觉,联觉人人有,每个人的音乐感受力都很强。
音乐理解,何需正确

音乐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声音只有“五种”属性可以引起联觉,那就是音高、音强、速度与节奏、发音速度和紧张度。很多东西,如家具、水果、长相这种明确、具体的视觉对象以及如博爱、平等、经济这类纯理性的抽象概念,音乐都不能直接表现。不仅如此,对同一首作品,不同演奏家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音乐演奏家尚且如此,作为听众的我们为什么要遵循“标准答案”?面对音乐,让我们放松地听,就像听轻音乐一样!尽情地想,如同展开自己联想的翅膀!让音乐为我们的人生增色添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解放路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邮编:213003    电话总机:0519-88102061    总机传真:0519-8810206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解放路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