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6日,在这个薰风微雨的清爽天气里,在解放路小学迎来了第二轮“小种子的梦想——解小与亦小全课程教育研讨活动”。天宁区教育文体局局长任洁,副局长陶建平,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张林主任和邓炜老师,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潘晨阳校长出席了本次活动。北京亦庄小学的特级教师杨玉翠远道而来,为大家展示了一节耳目一新的《认识角》,解小教育集团第一批赴北京亦庄小学的种子教师陆卫华执教《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
数的世界:成为思考的主人
陆老师的课堂是严谨的、开放的。在他执教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课堂中,根据学生现有学情出发,带领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分享等学习过程。
在自主思考中,学生的方式是多样的,运用小棒来操作、结合分合式来探索算理算法。在小组交流中,学生能倾听他人的想法,在相互交流中经历学习过程。在合作分享中,学生相互补充、发问质疑,真正成为了思考的主人。尽管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开放的课堂中展示出了不一般的风采。 





形的王国:插上想象的翅膀
杨老师执教的《认识角》,课堂上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热闹的课堂活动。但是,对听者来说,却有一种谜一般的吸引力。在课堂上,孩子想参与,会思考,是沉浸在“学和思”中的生动课堂。
首先,杨老师让学生来说一说《认识角》要学什么,充分挖掘学生学情,明确了主要学习内容。在学生提出用不同方法来学习时,杨老师进行了肯定和鼓励。
课堂上,学生在黑板前画角,其他学生思辨:这是不是角?还可以画出哪些不一样的角?只见一个学生上来先画了一个带有圆弧的两条相交线,马上有孩子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然后第一个孩子在旁边又画了一个角,通过对比联系,感受角的形状特征。在画不同的角的时候,学生的思维火花迸发,画出了十字架形,圆弧形,三条线构成的“鱼形”等。在找角的过程中,孩子用丰富的形体,夸张的语调来说他找到的角,引的听课者会心一笑,同时在内心又不由得赞同他对角的深入认识。
当孩子的思维被打开后,火花更多了,产生了一个全班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有个学生画了一条直线的形状,这是不是角?这个形状脱离了学生日常的经验,从直观上看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全班陷入了焦灼的争执状态。这时杨老师提出了用动态的方式来想象静态的角,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拓展了对角的概念的外延的理解。




QCC 课堂:沉淀教学的智慧
在教学展示之后,由杨老师进行讲座《我的QCC课堂》,分享教育教学中的智慧。QCC是“问题”、“对话”和“合作”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这三个关键词是杨老师课堂的“形”和“神”。和数学课常规的“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不同的是,QCC课堂有六大课型:目录课,单元开启课,自主研讨课,交流展示课,项目应用课,整理反思课。杨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需求来选择课型。
让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杨老师的《小数加减法》单元的开启课,学生仅仅根据学习课题,汇编小数加减法的例题。大家不禁惊叹于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是课堂学习中多么宝贵的财富。对比教材,再完善学习内容,让学生且思且行。杨老师的巧行妙思,基于她了解学生,真正想学生所想。新课内容就采用学生出的例题,可以想象的是,当学生在研究自己出的例题时,将多么有兴趣。
整个活动的尾声部分,杨老师亲切解答了老师们教学中的困惑,老师们纷纷感到杨老师是一个“真实的”“接地气的”“智慧”的教学大师。
随着全课程活动的展开,我们看到了课堂上老师的转型变化,学生的自然成长。“全人教育”的理念越发深入天宁教育人的心中,“小种子的梦想”在生根、发芽……

撰稿:周彦 摄影:王小波 审核:刘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