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题组几年来的实践研究,越来越发现,培养“独二代”儿童自我管理的能力,对“独二代”儿童独立的健康人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探索中,课题组从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目标管理三个方面,形成了一套培养“独二代”儿童的长效机制,那么如何看待时间、情绪、目标三者的关系?培养“独二代”儿童自我管理的核心是什么?如何构建“独二代”儿童自我管理的成长环境?带着这些思考,2016年5月24日下午,课题组成员谭庆柱、杨继云、陈鹂、黄春艳、居爱君,结合近期阅读德鲁克的专著《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进行了深入地研讨。
德鲁克眼中的时间管理
课程研发部副主任谭庆柱,首先给大家介绍了德鲁克对时间管理的阐述。他指出,德鲁克首先要求每个人认识自己的时间,时间是客观存在的,根本不需要用来管理,时间只是用来衡量你做事情的基准而已。时间是一个不变的常数,每一天的时间是确定的,根本不用去管理。该管理的是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实践到底花在哪里,浪费在哪里,有生产力在哪里。正所谓“你把时间用在哪里,哪里就会有效果。”
谭老师随后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详细阐述了德鲁克有效利用时间的三原则:一是记录自己的时间。时间只有细致的记录,你才会发现哪些事情是我不应该做的,哪些时间是我不应该花的。随后要做计划:计划哪些事情是我最近一周内要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最近一个月要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最近五年内要做的……二是基于记录的“管理”。要从有生产力的时间、不必花费的时间、浪费的时间三方面去调整自己时间的格局,增大有生产力的时间份额。三是集中时间,集中时间做该做的事情。
德鲁克心中的目标管理
谭老师指出,德鲁克时间管理的核心是目标管理。而目标管理是德鲁克1954年,提出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德鲁克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动机激发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是与需要相联系,是由人的动机推进的。也就是说,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又支配着人的行动。一般说来,当人产生某种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某种不安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向目标前进。当达到目标时,需要得到满足,这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使人不断的向新的目标前进。
德鲁克结合企业管理,对目标管理做出以下论述: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了解人的需要上;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工作,而更应重视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实行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重于个人奖励制度,并正面引导员工,通过竞赛去达到目标,争取集体荣誉;管理人员应充分信任下属员工,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实行“参与管理”。
大家谈“独二代”自我管理
谭老师建议,基于德鲁克的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的论述,课题组有必要在思考“独二代”儿童自我管理上,把目标管理放在核心的地位,在培养“独二代”儿童时,更多的要关心“独二代”儿童的内在需要,在班级中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居爱君老师认为,当下“独二代”儿童更多追求内心的自由,他们内在的意愿,往往会左右他们的行为,教师应该适时把握这样的内在需求,在培养“独二代”儿童上达到内外的一致。陈鹂老师结合英语组节日课程的开发,在充分了解学生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开发了学生喜欢的课程。她感叹到,对“独二代”儿童自我管理,一定还需要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培养,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黄春艳老师,结合德鲁克对“浪费的时间”和“不必要的时间”的区分,联系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深刻地指出,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充分提升“有生产力”的时间,助推“独二代”儿童的成长。杨继云老师认为,目标管理,起点在小学阶段,但最终会让包括“独二代”儿童在内的学生终身受益。作为教师,应该加大对目标管理的实践研究,不断提升育人品质。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课题组老师在培养“独二代”儿童自我管理上,思考更加深刻,这样的思考必将转化为具体的育人行动。相信,在实践中,课题组将会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培养“独二代”儿童健全人格的策略。
撰稿:谭庆柱 摄影:杨继云 黄春艳 审核:沈小芬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