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寻“独二代儿童快乐成长之道”和“面向独二代儿童课程设计策略”的研讨中,课题组成员越来越发现,对于“独二代”、“独生子女”的认识,还需回归他们自身,还要放到更广阔的社会中,放到家庭中去多视角观照他们。5月3日下午,课题组成员谭庆柱、张羽、陈鹂、李燕、严丹、印琴,就苏珊·纽曼的《独生子女欢乐与挑战》一书,进行了分享研讨。
对独生子女的思考:揭穿虚假的神话
课程研发部副主任谭庆柱,首先给大家介绍了《独生子女欢乐与挑战》这本书,从社会学视角,立足家庭教育,以人物访谈式的方法来探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他建议我们应该注意中美经济、文化上的相似与不同,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要分析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
接着他从十一个方面,例举了传统观念,基于独生子女缺少同伴成长,而会出现的害羞、好斗、孤独、古怪、自私、依赖性强、过早成熟、难以适应环境等问题,他指出,苏珊·纽曼对这些特征,基于社会学和生理学的视角,予以一一驳斥:是个体成长的环境、家庭氛围、性格等诸多因素造成,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独生子女”的身份。这启示我们在看待“独二代”儿童上,我们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前置性认为他们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是要在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中寻求培养“独二代”儿童的良策。
独生子女父母之道:陪伴中的育儿经
接着,谭老师从九个方面,介绍了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应该努力的方向:把孩子想得大一点,对待孩子要适度,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给孩子的行为设定界限,不要为孩子做太多的事,父母应远离“神童综合征”,取下看待孩子的有色眼镜,不要拔苗助长,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学会相处。谭老师结合我们当下“独二代”儿童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具体的事例,辩证地看待苏珊·纽曼提出的观点。
谭老师尤其指出,独生子女在与同伴交往中,他们的“自我中心”是处在一种可以调控的范围内,一旦交往受挫,独生子女就会本能的调控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这种心理,一方面启示我们不能“静止地”看待“独二代”儿童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也启示我们对“独二代”儿童的教育也要处在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的方法层面,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父母作出正确抉择:惟一出路成趋势
谭老师指出,苏珊·纽曼结合医疗条件、工业模式、妇女求职、婚姻的稳定等多重原因,指出现在和未来,独生子女是中上等与以下家庭的惟一出路,也是未来家庭模式的大势所趋。所以“独二代”这个群体,可能还会呈现数学式的增长:“独三代”、“独四代”……
对谭老师的分享,张羽老师以“父母将给独生子女更多的文化熏陶”这个话题,深刻地指出,父母的优秀文化,不一定就能带给孩子,现在大多数父母只是在陪伴孩子“读书”、“做题”,而缺少与孩子的心灵沟通,缺少文化的“熏染”,所以培养独生子女应走出一条从“陪着”到“陪伴”的道路。李燕老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观察的案例指出,“独二代”儿童的教育一定要考虑家庭、学校、社会这三重影响因素,孤立地从单一视角去审视“独二代”儿童,得出的结论往往都是偏颇的。
苏珊·纽曼的《独生子女欢乐与挑战》一书,带给与会人员的是更全面的视角审视“独二代”儿童,以更加理性和平和的心态去培养“独二代”儿童,以发展期待的眼光去期待“独二代”儿童美好的明天!
撰稿:谭庆柱 摄影:印琴 审核:沈小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