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平米的国际化多功能复合教室、全课程理念打破学科界限,大家云集,名师荟萃,她正在引领一种新的教育生活,这所学校就是“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与亦庄同步,2013年9月香梅校区开启全课程;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升,解小人在全课程之路上走得越来越扎实。2015年11月15日至27日,我校9位数学教师,8位语文教师,奔赴亦小学习。2015年12月4日下午4点,在香梅演播厅,学习归来的老师们给大家带来了一次智慧分享。
走近杨玉翠,领略QCC魅力课堂
刘颖华老师首先代表数学组向大家介绍了杨玉翠的QCC课堂:提问、合作、对话;杨老师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达成上课的若干“公约”,孩子们有充分的表达自由。她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刘老师在介绍中,特意出示了一段杨老师的课堂实录,在500字的实录片段中,杨老师的话不到20个字,大段的表达都是学生在说。课堂成了学生自己的舞台,她把新课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演绎。杨老师的课,与我们解小的“新课堂”有着共同的旨归,刘颖华老师的分享让我们在课堂转型之路上找到了明确的方向。
走近亦小校园,呼吸人本的芬芳
语文组给老师们分享了五个一:一份法子内心的感动,一周吃货主题课程,一次接地气的语文讲座,一所理想的学校,一间神奇的教室。白亚娟老师首先以《最冷的冬天,最美的相遇》为题,给老师介绍了她在亦小一周的所见所感。她从亦小墙壁上张贴着一张张老师微笑的照片,一个个自由灵动的孩子,一段悦耳的铃声,一段美好的爱情,一次与村长的邂逅,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理念,将亦小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学生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充分展示。
黄汝姣老师以《一所理想的学校》为主题,通过写实的照片,向我们展示了亦小校园处处散发着课程的气息,那一个个宽敞舒适的教室,那一间间各具特色的教室文化,那一张张温暖可亲的笑脸,诠释了亦小正从心灵深处吸引着孩子,因为喜欢学校,所以喜欢上学。
走近亦小课程,解读如何听说读写
缪依老师带领我们走近亦庄的《一周吃货主题课程》。纪现梅老师从吃入手,从与吃有关的汉字入手,赏析了丰子恺的《吃螃蟹》,汪曾祺的《五味》,以及沈从文的《腊八粥》,并且让孩子们进了厨房,体验烹饪,自任大厨;从吃说开,了解了吃的历史,并涉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纪老师的课,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课程源于生活,又反哺生活。
来震老师通过一个微视频带领我们走近语文的“听说读写”。听见、听懂、听出思考;说清楚、说生动、说真情;读出感受力、想象力、思维力、行动力;写分自由式写作和应试型写作。短短的微视频,传递出新的听说读写观,给老师们很大的启发。
走近常丽华, 开启一次神奇之旅
黄燕老师以《这是一间这样的教室》为题,带领大家走进常丽华老师,走近她的蚂蚁班。黄老师从三个方面来做介绍:首先常老师的蚂蚁班是一间温馨的家。她从教室的布置,常老师常常陪伴孩子,来展示常老师的教育情怀:用爱滋养生命的成长。其次,常老师的蚂蚁班是一片滋养童心的沃土。常老师每天早晨带领孩子晨诵,带领孩子一起读儿童诗,在朗读中助推孩子的成长。第三,常老师的蚂蚁班是一把打开文学之门的钥匙。常老师用三个星期就将教材教完,剩下的时间就是带领孩子走近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二十四节气、唐诗宋词、泰戈尔、顾城、儒释道等等,常老师像一个向导,慢慢把孩子们带进美妙的文学世界。
与亦小同行,与智慧相伴,相信今天的分享会必将带给解小人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相信我们将继续智慧前行,谱写辉煌!
撰稿:谭庆柱 摄影:陆卫华 审核:沈小芬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