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一:不怕走弯路
人生不一定每一步都要走直路,因为弯路上有我们必做之事。-----题记
今天是第二周的第一天,今天,我碰到了不少第一次,第一次自己上庆典课,第一次真正开始深入接触《正面管教》这本书,第一次静下心来想一想思考儿歌教学。
第一次上庆典课,发现真的不容易。以前都只看别人的ppt,这次自己来上,真不容易。有一点处理得不够好,就是这次的庆典上我们没有使用颁奖环节,而是把奖讲述出来和我们上周生活相结合,但是效果很一般,反思一下,在上一周的晨诵中,孩子最感兴趣的就是从老师每天的照片中寻找自己的影子,感觉自己做的很棒,但是庆典上,因为有很多照片孩子都已经看见过了,所以他们的兴趣不是很高了。这是我值得反思的地方,说明还不够为孩子着想。第二,我们应该及早地启动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机制,以前一直以为孩子小,不会,现在发现,一切皆有可能。所以这周的晨诵我们开始转变方式,尝试让孩子进行自我评价,我们进行二次肯定和鼓励。
今天集备之前是我们的共读时间,我们开始真正理解《正面管教》这本书。很幸运地遇到了这本书的讲师,用非常诙谐有趣的互动方式向我们阐述什么叫做:温柔而坚定。当一个人的拳头攥得紧紧的的时候,如何能够打开他的拳头?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法,一根根手指头掰开,挠痒痒,我想和你握握手,我要给你一样小礼物。折射到生活中,其实这就是我们打开孩子心房的办法,简单粗暴显然不适用,但是和孩子交流也有技巧,无底线地纵容显然也不可取,我们的语气是温柔的,但我们的原则是坚守的,我们的爱是温柔的,同样我们的爱也是柔中带刚,对孩子的过分妥协并不能赢得孩子对你的尊重,学会和孩子一起制定游戏规则并一起遵守,才是我们进步的长久之道。中午我们有的同学想休息,有的同学想玩积木,有的同学想画画,我们共同约定:如果不想休息的同学可以玩,但是必须保持安静,不可以打扰到休息的同学,不然你就要取消游戏资格去休息,一个中午大家非常安静,都非常遵守游戏规则。
第三是关于儿歌教学的。昨天我们在集备时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每次上儿歌,总需要一个各种方法诵读的环节,但是大家都发现每到这个环节学生的兴趣总体不起来,男女分读,开火车读,rap读,师生对读,这些方式对孩子的吸引力好像撑不过一星期,所以孩子每到反复诵读儿歌的时候总会无精打采的。而且今天晓梅老师提到了很重要的两条:为什么孩子上课时候会无精打采,不感兴趣,两种理由,课堂节奏拖沓,或者是课堂环节不吸引人。所以今天在集备《皮筋歌》的时候,我们想着从两方面着手,生字简单的,就减少识字环节在课堂的比例,并且把皮筋真的带到课堂中,让孩子一起跳一跳。老师和孩子一起跳,相信明天会有改变的。
篇章二:常老师带来的思考
题记:自己打破脑门着急,不如找个帮手吧,特别是专家级的高手。(敢于迎接我的丢脸时刻)
今天是周末,周一到周五的日记都写的孩子的事情,周末也来写写自己吧。正好本周周四和周五是一个变革的阶段,我们组的晓玲勇敢地展示了一节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课堂,随后我们和常丽华老师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简单说来,就是仿佛一只汪洋中的小船找到了方向。正好今天写日记,就谢谢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吧。
关键词一:节奏
回望常老师的课堂,一首儿歌《小黄狗找朋友》一共只教学23分钟,但孩子在这期间一直在不停朗读着这首儿歌,有时是一句,有时是整首,有时是一半,有时是前面,有时是后面。常老师用的方法也很平常:男生读、女生读、我前你后,当小老师,小组轮读,这些就是我们第一周也使用了,但是孩子却兴趣缺缺的方法,为什么在常老师手里却化腐朽为神奇了?答案就是节奏,整堂课节奏非常明快,常老师的引导词也很有节奏感:小蚂蚁,搬虫虫,你来读,你再读,男生读,女生呢,我先你后试一试,大家一起试一试。用明快的节奏把孩子拉进自己的场中,孩子会深深被吸引,课堂上,孩子都非常专注。
关键词二:目标
就像昨天下午村长说的,每位老师都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清楚课堂每一个环节的目标是什么。对于一年级的课堂,目标就是两个:识字和朗读。这都需要进行指导,孩子上课前和下课前的状态应该是不一样的。
对于识字,常老师展示了让孩子们自己学习的方法,儿歌学完了,我们需要来接受更加高级的挑战,自己学习,这时候常老师把每一条孩子需要做的事情都说得很清楚,第一,自己把儿歌背出来,如果你背出来了,在儿歌旁边画一个五角星,第二,把儿歌后面的生字自己来认一认,正着读一遍,反着读一遍,打乱顺序再读一遍,这样你肯定记住了。如果你有字不认识,老师交给你一个好办法,你可以去儿歌中找到这个字,然后手指好把儿歌顺着读一读,读到这个字,你就认识了。如果你生字都认识了,在生字旁边画个五角星,然后你就可以来找老师过关了。这两个任务布置的很清楚,孩子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是孩子完成这两个任务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于是,常老师给先完成任务的同学发布了第三个任务:到老师这里过关的同学,可以拿起画笔,帮这首儿歌配上一幅画。或者挑一本自己喜欢的绘本自己到后面毯子上去看。这样,给孩子明确的指令,才能让场面可控。
对于朗读:常老师会在带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插入表情,插入自己的评价语来进行指导,就像村长说的,动作应该服务于朗读。我们可以探索出各种读法,你能嫌弃地读一读吗?你这么喜欢你会怎么读?我看到他一边读一边在打节拍哎。在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中,孩子知道了可以怎样朗读。让孩子自己被自己感动,不断给孩子惊喜,这样的课堂才有无限的延展性。
关键词三:创造
孩子觉得自己最伟大的时刻,就是自己能够创造一些东西来让教室更加美丽。
对孩子来说,鼓励孩子用自己创造性的读法来读儿歌,用合作的方法来读儿歌,用自己的画笔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对老师来说,我们每天应该设计的是一天的学习生活,而不仅是一天要上的课,我们应当把学习方式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来和孩子一起创造生活,因为参与其中,才能激发人的无限可能。
关键词四:习惯
一年级是孩子建立程序的关键期,我们要始终在每天的学校生活中帮孩子建立程序。放在读书上就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读书时看着书,指着读,让学习总和书发生关系。
一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5-20分钟,那么差不多这么长时间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改变一下学习方式,如果孩子累了,不如休息一下,逐渐延长。
就像对每一位老师来说,提问不仅是为了完成这个问题的环节,有时更不惜观察,哪个学生更适合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不参与,能不能用个问题拉回来?让每一位老师眼中更多的是学生的身影而不是教学内容。
关键词五:纪律
对每一位老师特别是我们青年教师来说,纪律问题总是头等大事,我们总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必须等到纪律好了才开讲,其实,对此不必过于强化,不要有太强的控制意识,学会用设计抓住孩子,就像我们讲绘本故事的时候,顶多三分钟,孩子自然就安静下来了。就像村长说的,如果开始三分钟你还不能抓住孩子的注意,那你的这堂课就是失败的,你必须自己反思一下。
每一周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一周都忙碌而充实。仰望星空,脚踏大地,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