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4日到16日,我校多位老师参与了江苏省"名师送培"项目"教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达"活动,五场高屋建瓴的讲座,给在场的每一位老师都点起了一盏引路明灯。活动结束后,老师们纷纷提笔写下自己的收获:
教科研选题:让课题发生
这是教学研究的第一步。吴永军教授就问题的发现与课题的确定、发现问题的思维策略方面给了我们指导。对于文献检索,吴永军教授和刘电芝教授都详细地给予了我们技巧和方法,让我们在教科研的起步阶段,就少走弯路,找到好的选题。
教科研实施:让课题生长
李永令教授告诉我们,研究任务分工是第一步,要求每一个成员都有具体的研究任务,尽可能使每一个成员参与不同阶段的研究认为,人尽其才,能者多劳。同时,就教研思维和科研思维,理论思维和实践思维,李教授跟我们分享了他的智慧。
教科研论文:让课题结果
吴永军教授以教师论文类型为经,从“思考方式、表达方式、注意事项、建构途径”四方面入手,就提高论文写作能力给予大家真切的指导。孙向阳教授教会我们教科研论文写作要言之有体、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力、言之有文。李永令教授提醒我们在提炼成果是要加强数据意识,并呈现研究过程;刘电芝教授、苗彩成教授也通过详实的案例教我们提炼、表达。
水是在水中消逝的,人不会在深山老林里迷失,只会在人群中迷失方向。一线教师深处教师群要自救就要写科研论文,提升自己,帮助他人。
本次培训给职业生涯一次新的洗礼,不仅对职业发展有推动作业,对做人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做一个传递正能量的老师于己于人都是最美的。
虽然时间有限,但这是一次极好的充电机会,一次丰富的教科研之旅。《正是孤独让你出众》《你没有变强,是因为你一直很舒服》,就如苗教授提到的这两篇文章,让我知道要端正态度,学会沉静、锻炼毅力,做一名研究型智慧型的教师。同时,我将把参加这次活动当作自己教学研究活动的新起点,争当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by蒋晓燕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吴永军博导给老师们厘清了如何进行教科研选题、论文有哪些类型及如何提高教师论文写作的能力问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孙向阳副研究员就教育科研论文写作应从言之有体、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力、言之有文五方面展开,作了具体阐述;常州市教科院李令永博士结合实践,清晰讲述科研课题的申报、实践与成果提炼的步骤与方法,让一线老师豁然开朗;宿迁市实验小学黄河分校校长、特级教师苗彩成的一线教师科研选题与文章发表的讲座甚接地气,用亲身实践的案例为教师们答疑解惑。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刘电芝博导给大家解析了教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特别阐述了查阅文献在教育科研中的重要性,这被绝大部分一线老师所忽略,刘教授生动的讲述,形象的比喻让老师们明白查阅文献犹如站在科研巨人的肩膀上,这样才能站位更高、研究更深,具有前瞻性。刘教授指出,一线教师平时理论学习太少,一些权威的教育教学杂志甚少涉猎,这影响一线教师从事科研的价值,建议一线教师多看具有权威性的教育类书刊杂志,从事科研之前要擅用文献查阅法开阔科研视野,确定具有研究价值的科研方向,减少低效甚至无价值得研究。
------by吴燕
两天半的培训受益匪浅,苗老师说,当职业倦怠了,科研是最好的自救。特别赞同,仔细听来,一位体育出身的特级教师是这样养成的。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听起来轻松却深刻。苗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有趣的视频,典型的案例,获奖发表的论文为抓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向我们娓娓道来教科研论文的撰写和发表的方法,可谓是倾囊相授,毫不保留。
一线教师喜欢写教育随笔,与自己比较确实如此。苗老师告诉我们这样很好,从一线实际出发更有话可写。听着更有兴趣了!但怎么写有讲究:教育随笔是标题党,新颖、犀利的标题更能吸引读者。而内容依然是关键:视角够不够宽思想够不够批判,选题要与搜索文献同行,但是查阅资料不等于占有资料,要有筛选,内化。
------by戴彩娥
一直觉得写论文选取的角度不够新颖、切入角度不够准确,也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对自己教学经验进行一定的理论提升和概括,这次的培训犹如醍醐灌顶。五场讲座,五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对论文选题、写作、发表、课题申报等几个一线教师困扰已久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阐述。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首先从选题来看,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吴永军博导告诉我们,必须做到以学促教,不断补充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及时借鉴相关理论文献的支撑,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高度。其次,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孙向阳老师提醒了我们,必须做到言之有体、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力、言之有文。刘电芝教授在讲述课题申报、成果的表达与提炼这个问题时,重点向老师们推荐了好几本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核心杂志:例如《课程教材教法》、《语文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等,这种高层次高级别的杂志能够更加准确地对一线老师起到指导和引领的作用,让我们从中汲取营养,而不是始终在低层次的或者过时的研究成果中徘徊。最后,在论文的选题和发表这两方面,苗彩成校长利用生动的影像资料和亲身体会为例,告诉我们选题要有深度和新意,同时投稿时切忌盲目自以为是,发表文章之前要了解杂志的风格和编辑的心理要求。
------by张钰
两天半的培训结束了,在这两天半中,我对教师的提炼与表达,论文的写作有了最新的认识。教师并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荒岛上,而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教师的论文写作也应该以现实为依据,去发现去探究去创新。
来自于南师大教科院的吴永军教授给我们介绍了文献检索、分析与成果表达;风趣幽默的孙向阳教授给我们介绍了教育科研论文写作,既要有“神经病”式的疯狂,又要让人产生“一见钟情”的魅力;心理专家刘电芝教授给我们介绍了教育研究基本方法,推荐了一些与基础教育有关的一线刊物,相信在阅读的路途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创新;专门为老师修改论文的李令永教授给我们介绍了科研题的申报、实施与成果提炼。
------by张璐
听了刘老师关于教育研究过程与方法简析,明白了科研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进行科研,人人都有科研的潜力。潜力如何变为显力,关键是要掌握科研的一些规律。刘老师从如何查阅文献,如何确定研究对象,如何使用访谈法与调查法这三个方面全面的剖析了如何进行教育科研的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除了要有敏锐的洞察课题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积累,良好的方法也是成功的一半。在刘老师的评讲过程中,我明白了研读文献,研读文献要尽量与已有的经验、知识建立联想。研读文献要像蜜蜂一样,先吸收,再加工,再进行应用。研读文献的要领则要读书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我们研读文献能够达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的最佳状态。我们确定研究对象的主要方法还是抽样,明确抽样的总体、抽样要有随机性、抽样要有代表性、抽样容量的大小适度。这样才能确保抽样对象的合理性,保证教育科研的科学性。访谈法和问卷法是教育科研所使用的最普遍的两种方法,访谈法适用于有代表性、针对性的对象,而问卷法则是大面积的了解现状。
------by姚飞月
作为一名综合学科老师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名师授课过程中多向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表达方式,例如吴永军教授提到对于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要从“技”到“道”,多做原理性思考,从选题到现状综述以及现状调查分析再到相关概念的界定……都需要做全面的思考,文章要体现深度,最后他对于大家都犯难的论文写作方面给予自己的些许看法,例如多从“文献检索”中寻求支持等等;李令永教授主要从事教育课题管理研究,他提到了一点叫“素材典型性”使我印象深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电芝老师是本次“省培”唯一一位女性名家,她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她也教会了我们如何查阅浏览有益数据和材料,当然查阅资料并非占有资料,这点上宿迁市实验小学黄河分校,特级教师苗彩成老师也多次提到,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苗老师谈到很多妙招让人受用,对于教师他提到能做研究的是好老师,能走科研的事名教师,能带着大家一起探究钻研的是学术中的佼佼者和管理者,他举事例告诫老师不要避难求易,多干不会累死,很多事情就在于你以什么样的认识和心态去做……最后在苗老师丰富的图片谨言中结束了此次培训的全部内容。
------by居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