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中年级,学生的绘画是“画他知道的东西,而不是他所见到的东西”。作品往往带有很明显的象征意味,构图也往往概念化、简单化。到了中、高年级,由于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高,他们已不满足于这种简单而抽象的画法,而是试图进入客观地描绘对象的写实阶段。他们对自己绘画中表现出来的“低幼化”现象日趋不满,因而不少小学生到了三四年级以后,对绘画兴趣锐减,出现了停滞现象。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科教育的强化所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是在于美术教师没有及时给学生提供一个上升的梯子,即没有给学生提供与其写实需要相一致的表现方法和手段。而加强写生教学,就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一把梯子。
因此我们重新审视写生教学的训练理念和模式,依托我们的美术课本,作新的线描写生引导方法的探索。线描写生画可以促进学生感知觉的发展。面对一个写生对象,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我总是让学生从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它、欣赏它,让自己的表现欲望与对象的生命意义产生共鸣。
其实,学生的成熟跟植物生长一样,依赖于种子、土质和气候,其生长速度肯定是不一样的,但只要顺其自然,终将成为大树。细想起来,在对学生进行线描写生训练的这几年里,我们真正花在“教”上的时间是极少的。我们自认为可以教给学生的东西很有限,而大部分时间是根据美术原理和自身的审美修养,对学生适当地进行引导和建议,并将必要的知识渗透给他们。在他们学会了“看”之后,余下的工作就是偶尔的提醒和不断的鼓励。美的东西人人喜欢,但不一定都懂得欣赏,我现在能做好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并引导他们进一步创造性地运用艺术语言进行表达,使处在萌芽状态的艺术表现像被阳光照射一样,不断成长。就绘画而言,学生的成功并不能等同于语文数学的考试,归结为1+1=2更或者根据课文填空。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秩序,我们就会收获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滿又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幼稚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如果让孩子肩负沉重的使命,无异于在春天摇晃苹果树,希望得到几个苹果。不仅得不到苹果,还会使苹果花纷纷落地,本来可望秋天收获的果子就无望了。
春天,让我们耐心地培植苹果树,而不要摇晃它。
(撰稿:吴美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