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的冬天,一场场风与我们不期而遇,“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使我们爱上了这个冬天。今天上午,我们解小集团的语文老师齐聚会议室,聆听张学青老师的精彩报告。
张学青,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一直专注于整本书阅读策略及课程研究,在国内率先构建起一整套完整的整本书阅读内容和操作体系。她的研究成果就诞生在具体的课堂里,对一线老师如何开展整本书共读能够带来真正的帮助。
如何为学生与好书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如何把坐在电视机前看肥皂剧的学生吸引到书桌前?如何带领学生读整本书,使每一个学生即使是家庭环境最差的,也能基本完成小学阶段15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几年来,我选择“师生共读整本书”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应该说,解决农村儿童“阅读洼地”的手段不止一种,但开展“师生共读整本书”活动,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如何在学生与好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共读文学经典,滋润心灵甘泉
如果把课外阅读寄托在课外时间上,寄托在家里,那么这是一件难以实行的事情。电子产品破化了阅读环境。
阅读需要时间和环境。所谓“课外阅读”,除了“课余以外”还有“课本之外”的意思。把课外阅读完全寄托在学生回家以后的自觉阅读上,是无法保证的。不得不承认,学校是惟一能够使学生安静阅读的理想场所。在农村,百分之九十以上学生的家人是没有阅读习惯的。麻将声、扑克声以及电视、电脑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要平心静气地面对纸质阅读,需要很大的定力,一般学生往往做不到。
而在教室里就不一样了。“你读,他读,我也读”是一种氛围,尤其是老师在教室里的示范阅读,更有强大的磁力。当学生看到老师手里和他手里读着一样的书的时候,心理上的暗示与接近,会让他读起来更带劲。共读的氛围,是阅读兴趣的最好的催产素。大家还会你追我赶,比着谁读得快。
丰富孩子心灵之窗,确定整本书阅读目标
以书为核心,阅读者(教师+学生)围绕着它,有目的,有计划共同进行一段阅读的旅程,以彼此的经验和生活唤醒他,激活他;同时,书以鲜活的形象,丰富的阅读者的心灵之窗,将其营养化育为师生的文化积淀,精神养料。
1.读整本书,完成新课标对小学阶段提出的基础阅读量,培养阅读的兴趣和意志,发展阅读策略,培养纯正的文学情趣。
2.拓展想象空间,提供间接经验,丰富个体经历,扩大自我效能感。
3.强化叙述思维,发展语言能力,带动写作,产生对语文学科的喜爱。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想我们老师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有阅读内功的幸福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