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2017年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教职工消防运动会成绩公示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学校动态>>流动的教研 常态的思考--全课程系列报道(二)
流动的教研 常态的思考--全课程系列报道(二)
发布时间:2013-09-1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钰

全课程在香梅分校一年级部正如火如荼进行。全新的全课程,带给老师全新的思考: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学科间的“覆盖”体系,全新的“三全”培养目标。在这种全新模式的引领下,香梅分校一年级的老师们更是将全课程的“新”全部发挥出来,“新”的备课方式,“新”的课堂设计,包括“新”的教研形式——流动的教研。  

课课精磨让创新成为一种动力  

流动的教研——集体备课火花多。全课程用的是始业课程教材,全新的教材自然要有全新的解读,虽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把想法一点点整理出来,不断讨论,最终定稿,但是对我们所有成员来说,这种对教材尽力又深入的解读是极有收获的。  

流动的教研——推门听课成习惯。全课程是两个包班老师承担一个班的所有课程,因此每天上课时,一楼的教室中除了正带领孩子们徜徉知识世界的老师,其他老师都积极利用空课时间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全课程这个全新的背景下,互学共进成了我们共同的座右铭,不让一个班掉队成了我们共同的心愿和目标。                        老师们都开玩笑说,上课时教室后面坐个人听,讲起来也更加有劲儿了。年轻的老师们有时候备好了课还先去听再自己上,学习别的老师上课的长处,不断地查漏补缺。  

因为全课程是一种“渗透”,每堂课都融合着不同学科元素,所以我们听课并不局限在自己学科,数学老师会去听绘本课,绘本老师会去听艺术类课程,不断吸收各学科特长。我们就像一棵成长着的大树,吸收着各种养分,在全课程阳光的照耀下,摇曳、成长。  

流动的教研——团队协作争创新。潘校长带领着一年级级部8位包班老师,和两位专业体育老师体验着全课程的魅力。这个小小的团队,是无比团结的。开学前的教室布置,所有东西大家都是一式四份,已然成为了一个大家庭,要是一个班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其他老师都是二话不说前去支援。再到每天的集体备课,我们不光要领会全课程教材,在此基础上融合我校“解放”的理念,我们在探索之路上乐此不疲。潘校长给我们的支持和帮助是巨大的,她温暖的微笑和贴心的话语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在探索的路上即使有荆棘,但是我们这个团队团结力量,一定能克服困难,迎头并进。  

日日反思: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开学后,我们每天每人的空闲时间是相当有限的,因此,我们将更多的互补学习放到了每天放学后。  

流动的教研——分工合作效率高。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抓住了这一点,全课程的老师们更专注于用有趣味的课堂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除此之外,为了让我们的课更富有童趣,为了让我们的课更别具一格,为了让我们的课游戏之余贯通知识,老师们每天上完课都自发留下来集体备课,下午四点整,全课程的八位老师:金贤、刘亦、吴玲君、宋丽娜、张钰、林晶、杨丽和严菁,只要有空的,定会准时集中在办公室里,在大家周末自行研备的教案基础上,大家先分成儿歌绘本组、数学组和综合组进行分别磋商和讨论,然后八个人再集中交换意见。  

流动的教研——乐学新知创先河。其中最辛苦的要数吴玲君、宋丽娜、严菁这三位专业老师了,由于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吴玲君老师必须提前培训好同样上数学的刘亦和严菁两位老师,由于美术课需要示范画图和手工制作,我们不太在行,因此严菁老师要提前培训好同样上美术的宋丽娜和林晶两位老师,由于音乐课需要培养学生的内在节奏感和乐感,并借助一定专业乐器,因此宋丽娜老师同样需要提前培训好也上音乐课的张钰和杨丽老师。对我们来说,这不是特例,而是常态。  

虽然对我们来说这样的挑战十分艰辛,虽然我们可能每天都要七八点才能离开学校,虽然我们晚上可能要奋战到很晚,但我们乐于其中,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创意是有限的,几个人围坐在一起,研讨教材,揣摩教材,在已有的资源中加入自己的深度解读,哪怕是对于流程设置的争辩,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一个,就是把全课程研究的更加有声有色。人生,因为不同而精彩,我们,因为全课程而奋勇直前!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解放路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邮编:213003    电话总机:0519-88102061    总机传真:0519-8810206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解放路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