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站在教育潮头,尚学至范是解小教师的自我要求。作为教育前言的e学习,从2013年2月解小教师就开始关注研讨,为了更加深入地体验、理解、践行e学习,2013年7月15日至16日,我校荣幸地邀请到常州电教馆戴晓娥副馆长前来指导。解小的三十多位青年教师参加了培训。
e体验:在场的且行且思
戴晓娥馆长的培训可谓匠心独运。她从一段网易公开课的视频——“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引入e学习,围绕e学习她将培训的30多位教师分成5组,五个小组分别有个性的组名,每个小组一名组长,她要求小组体验、小组讨论,交流e学习。
每个小组在组长的精心组织下,围绕e学习大家认真讨论。有人认为e学习是一种思维的碰撞,智力的冲浪,有人认为e学习将极大的提高学习者再学习的能力,有人关注到e学习对于学习者对计算机和软件的操作能力的高要求……大量关于e学习的信息在录播室汇集,组长利用戴馆长介绍的思维导图进行分类归纳,不知不觉一个小时的e体验就过去了,而每个人都沉浸在其中,享受体验、讨论的乐趣。
e分享:集体的头脑风暴
接下来就是五个小组分别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了。五个小组分别汇出各具特点的思维导图。第一小组重点阐述了e学习带来的学习变革,第二小组重点论述了e学习可能会带来弱化学习者思考,关注视觉刺激的负面效应。围绕这一话题,戴馆长引导大家思考,她认为技术是个中性词,e学习会给学习者带来什么,关键在于设计者的设计路径。她坚信e学习下,学习者会获取大量信息,不仅不会弱化思考,还会让他们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深入了解问题,有助于学习者思维的提升和发展。e学习会让学习者变得越来越聪明。
第三小组论述了e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的观点。围绕这一话题,戴馆长引导大家思考,e学习和传统的教学有什么不同?大家畅所欲言,有人说e学习是课堂高效和学习高效的综合。戴馆长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讲到e学习在刚开始实行的时候,由于学习者和教师都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技术,一节课所完成的目标只有预想的三分之一。但她认为,随着对e学习方式的适应,课堂的效率必将会大大提升。她认为e学习教的是学生学习的方法、技能、思维,遵循着有慢到快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五组主要由英语老师构成,他们提出e学习会不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戴馆长从数字化时代,3D打印机等方面娓娓道来,她认为e学习带来的是不一样的分享,是多元思潮的碰撞,在这种背景下,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不仅不会受到影响,反而会更加丰富。
e实践:全新的教学设计
16日上午心通公司的唐老师受戴馆长的邀请,来到解小录播室,给老师们详细讲述了心通e学习平台的应用,他详细地介绍了e学习平台在学情反馈、BSS互动交流,教师备课、分享语音,观看微视频、课前预习指导、课后复习巩固等方面的优势,并进行了一一演示。
随后老师们分成六个小组,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小组讨论、分工合作,进行教学设计。经过3小时的讨论、合作,每个小组都展示了自己的设计成果。第一小组利用e平台展示科学分类的学习,他们利用e平台让学习从生活中一步步体会分类的奥秘;第二小组将三年级下册的《狼和鹿》第一课时的学习,分为“朗读秀”、“书写秀”、“故事秀”,以任务驱动、小组协作、互动分享的形式呈现了e学习的魅力;第三小组用任务单的形式,充分展示e学习的自主合作的特点;第四小组充分利用e平台的各种资源,设计了一份精彩的“分一分”的学案;第五小组展示四年级下册图形认知的设计,他们将e学习的理念渗透设计中;第六小组设计的六年级英语“A letter to penfriend”巧妙利用e学习平台进行课前学习,课中讨论,课后总结。戴馆长和老师们针对每个小组的设计特点分别予以提问、讨论,在讨论中大家对e学习以学生学为中心理解得更加深入。
两天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老师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E学习的概念与要义,在自身E学习的过程中体会E学习的乐趣,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能运用E学习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改变原有教学模式,让学习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趣,最后,祁代来副校长希望参加培训的解小老师们能积极地将所学付诸实践,让e学习的种子在解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撰稿:谭庆柱 摄影:王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