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隐姓埋名、与狼共舞的中共地下工作者;
他是 “春蚕至死丝未尽”的社会活动家;
他是华东革命大学附属上海俄文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创始人;
他就是 “中国大百科全书之父”—— 姜椿芳。
常州人“闯关东”
姜椿芳1912年7月28日出生在江苏常州武进县,一家三口凭父亲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1924年入东吴大学附属第12小学(基督教教会学校,1927年改名恺乐小学)读书。1928年,姜椿芳一家三口随大伯北上到哈尔滨生活。
来到哈尔滨后,姜椿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省第三中学初一六班。为了能在中东铁路找到一份工作,在课余时间,母亲帮他请了一位白俄侨民格拉祖诺夫教俄语,而这位俄语教师不懂汉语,只能用生硬的英语来解释俄语。姜椿芳之前在常州的恺乐小学曾学过一些简单的英语,靠经常翻看英语辞典,来弄懂这些解释,以此来学习从未接触过的俄语,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学俄语一年多,姜椿芳为了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 姜椿芳先后在中东铁路工务段、“哈尔滨光华通讯社”工作,从事俄文翻译工作。至1932年2月,日军攻入哈尔滨,光华通讯社停办。
隐秘战线的战士
姜椿芳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是从1932年入党开始的,他最具传奇色彩的经历则发生在上海。
苏联进步电影的推广者。1936年8月,姜椿芳在上海做苏联电影的发行和宣传工作。1936年10月10日,鲁迅抱病到大戏院观看由姜椿芳翻译的《复仇艳遇》,并于放映前听取姜椿芳的剧情介绍。当晚,鲁迅写信给友人黎烈文予以高度评价:“以为甚佳,不可不看也。”岂料,9天之后鲁迅就逝世了。大戏院上映的苏联电影受到观众的“热捧”,观众常常自发地高唱爱国歌曲、呼喊进步口号,场面感人至深。姜椿芳以大戏院为平台、以苏联电影为载体,达到了宣传革命真理、传播进步思想的目的。
“小剧场”运动的领导者。1938年,身为中共上海文委书记的姜椿芳,凭借“孤岛”的特殊环境,领导并组织开展了旨在通过业余话剧演出的形式,教育和宣传群众直接或间接的加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来的“小剧场”运动。这期间,姜椿芳结识了宋庆龄、郭沫若、周建人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并通过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争取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演话剧、看话剧,对于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舆论阵地的坚守者。1941年 8月20日,由姜椿芳担任主编的《时代》周刊一经面世,便大量刊登苏德战争情况,及时传播反法西斯的正义之声,从而打破了日寇的“报禁”封锁。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帝国主义宣告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姜椿芳以“苏商”的名义创办了《时代日报》。当时,国民党政府与苏联保持着外交关系。姜椿芳利用这一关系微妙,大量刊载新华社战讯、军事述评,传播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声援国民党统治区内民主运动,实际上起到了党的“喉舌”作用。《时代日报》的宣传效应,引起了国民党的嫉恨,终以“煽动学潮”等“罪名”为由,于1948年9月勒令停刊,并对姜椿芳下达了诛杀令,党组织接获情报后,将他秘密转移到香港。
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者。1940年的一天,姜椿芳接到组织的指示,要他密切同京剧界的关系,以建立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领受任务后,姜椿芳首先想到了两个人:梅兰芳和周信芳。他想方设法地接近他们,尽其所能地帮助他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姜椿芳以其深厚的戏剧理论学养和坦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梅兰芳、周信芳的信任,并成为莫逆之交。自此梅兰芳和周信芳成为党的事业坚定的支持者。因姜椿芳、梅兰芳和周信芳名字中都有一个“芳”字,而被史家称为“三芳友谊”。
姜椿芳“看上去文质彬彬,话不多,但因懂俄文和肚子里东西多,讲世界反法西斯形势和革命理论数他最好,搞文化工作很在行。”赵朴初先生所言,是对姜椿芳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中肯评价。
领导党的翻译事业
“粮食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是《列宁在十月》中的一句脍炙人口的精彩对白,而它的译者就是姜椿芳。在中国翻译界,姜椿芳可谓大名鼎鼎,他是公认的俄语翻译权威,中国翻译家协会的创始人,曾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等中央领导人做俄文翻译。
姜椿芳对翻译事业上的最大贡献是参加组织领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和《斯大林全集》“三大全集”的翻译出版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他先后担任中宣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主任和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他对党的理论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扎实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和精湛的俄文造诣,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佩。
姜椿芳译作很多,用“著作等身”谓之毫不为过。他就如同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高擎文化革命的火炬,在腥风血雨的“上海滩”,披荆斩棘地开出一条传播革命进步思想和马列主义真理的道路。这期间,他翻译出版了《人民不死》、《列宁格勒的故事》、《他们为祖国而战》等数十部苏联革命文学作品;翻译了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高尔基的《小市民》等20多种剧本,同时还翻译出版了《列宁书信》、《斯大林论中国革命》、《斯大林卫国战争时期言论集》等经典著作。姜椿芳的这些译作,促进了苏联进步文化和革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其中很多译作,至今仍为喜爱苏联文化的读者所喜闻乐见。
筚路蓝缕创办“上外”
新中国诞生伊始,百废待兴,国家急需一批俄语人才,以保证建设任务的顺利进行。陈毅市长倡议创办一所培养俄语人才的学校,并任命姜椿芳为校长。欣然领命的姜椿芳,深知创业的艰辛,但他不等、不靠、不要,一切从零做起:没有教师,他从有高学历的苏侨中遴选;没有教材,他亲自编写课本……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新中国第一所俄文学校就奇迹般的诞生了。2009年是上海俄文学校建校60周年。为此,去年10月,梁义彬等多位已进入耄耋之年的上海俄文学校老校友发起倡议——集资为老校长姜椿芳制作半身铜像,以示纪念。的确,姜椿芳作为新中国俄语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值得人们永久纪念的。
中国现代百科事业奠基人
姜椿芳萌生“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想法,却是身陷牢狱之灾之时。
“文化大革命”,姜椿芳因其所谓的“苏联背景”,而被以“苏联特务”等莫须有的罪名,投入秦城监狱长达7年之久。
在狱中,姜椿芳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出狱后,要编一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来启迪民众的心智!”
是乌云,总会散去,是光明,总要降临。1975年4月19日,在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关怀下,姜椿芳终于获得了自由。1978年1月27日,中国社科院《情况和建议》发表了姜椿芳撰写的《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建议》。这一寄托着姜椿芳多年梦想的“万言书”,即可在知识界引起热烈反响,并震动了党中央,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分别作出了“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批示,同时任命胡乔木为总编辑委员会主任,姜椿芳为社长兼总编辑。
姜椿芳手捧由国务院总理颁发的委任书,深感使命光荣,责任的重大,他就像一个没有授衔的将军,高举“大百科”旗帜,义无反顾地率队踏上了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征程。他凭借自己的渊博知识和人格魅力,将当代中国学界最高层级的学者团结起来,共襄“大百科”这一文化盛事。就在姜椿芳为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忘我工作的时候,1986年2月20日,他被告知由总编辑改任顾问。这一意外人事变动,对姜椿芳不啻于晴天霹雳。在他看来,个人进退事小,“大百科”编撰工作事大。而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经“总编委”确定的卷数能否得到落实。姜椿芳的这种忧虑不幸被言中了。据陈荒煤披露:“把原定的戏剧卷和电影卷合并一卷出版。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风马牛不相及,并成一卷,无论对专业人员或普通读者都不利……是对专业学科的不尊重。姜椿芳原本是个铮铮铁汉,做地下工作没有难倒他,做翻译工作没有累倒他,监狱囚禁没有吓倒他,然而当“长官意志”切割了维系着他与“大百科”血脉联系的“脐带”时,他终于支撑不住了,病倒了——即使在弥留之际,他念念不忘的是“大百科”,时时牵挂的还是“大百科”,他犹如“沙漠中负重的骆驼”(原中央编译局局长师哲的话),始终行进在“大百科人”的行列里……
1987年12月17日,姜椿芳带着他的理想与睿智,乃至遗憾与感伤,默默地走完了他75年的生命旅程,享年75岁。1988年1月6日,新华社播发了首都各界群众送别姜椿芳的消息:“中国大百科全书刚刚屹立在世界百科之林,中国百科事业的奠基人却与世长辞了。”
姜椿芳生前好友赵朴初先生当时曾亲笔写下挽联:“魔氛谷里,捷报遥闻,最难忘万暗孤灯时代传声手;文化园中,灵苗广种,不独是百科全书事业奠基人。”这是对“彪炳史册”的姜椿芳一生最精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