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学校电教室又一次展开了解放路小学数学教研组的课堂研究活动。夏敏超老师执教了一年级《认识钟表》,王小波老师执教了四年级的《运算律》一课,两节课受到了教研室邓炜老师和学校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认知钟表》一课,夏敏超老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将整体认识钟表、认识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巧妙地进行结合,教学过程流畅而不乏亮点。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对钟面进行剖析,展示出针和数字的作用。然后通过充分的活动进行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等活动体会整时的钟面特征,进而再引出大约几时的概念。夏老师还将练习进行高效整合,发挥了练习的最大作用。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充分,学的开心。
王小波老师虽然刚踏上讲台不久,但是精炼的语言和沉着的教态已充分体现出个人良好的教学素养。王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将学生去龙头渚时的活动改编成数学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从分析—抽象—概括的步骤,让学生领悟到数学建模的过程,并运用符号化的模型表达方式,使学生慢慢从具体到抽象,感受数学的高度概括性。在课中,王老师巧妙地运用电脑解决了这节课的难点,使学生感受到运算律的价值。课后,学校老师们积极谈了对两节课的感想,并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潘校长也针对这一节课提出:如果学生列出(25+13)+12和25+(12+13)的算式时,教师怎么处理?
教研室邓炜老师对两节课做了详细而精彩的点评,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1、
教师在课上不仅要对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所了解,更要关注中等偏下的学生,教给他们思维的路径。例如《认识钟表》一课,补画时针分针的时候,应该多问“你怎么知道少的是时针还是分针的?怎么想的。”
2、
通过对比,从不同中找到相同点,凸显知识内容的最明显特征,强化学生的印象。如《运算律》一课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应当有最本质的对比,使学生发现两者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凸显本质特征。
3、
运算律的教学,将算式的形式和意义相联系,更有助于学生对变式的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