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最有代表性、最强烈地反映了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综合、大众化的理念。如何在新课改大背景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走进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堂, 孩子们在老师的常态化教学中潜移默化,不断成长。
镜头一:主题研究,显综合魅力
黄倍佳的《今天我是升旗手》,深受孩子们的追捧。郜秋雁老师从孩子兴趣出发,将读书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小主题研究。课堂上,再次走近黄倍佳,了解作家,研究作家,为黄倍佳亲临本校,零距离接触早作准备。“猜猜她是谁?”、“深情演绎”等活动环节,引领着孩子们步步深入探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中,孩子们不断点亮思维的火花:黄倍佳还有哪些精彩作品?她来了我们可以问些啥?我们来做个调查问卷……一个个问题的诞生,随机生成的是孩子们继续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特色的彰显。
镜头二:大话三国,实践出真知
《三国演义》在蒋小燕、严菊华老师的课堂上大放光彩。这是一堂阶段研究成果汇报课,孩子们对于三国故事早已烂熟于胸,课堂上一个个高举着小手,迫不及待地想来交流。讲台上,那眉飞色舞的小同学,不亚于单田芳、刘兰芳的风采;讲台下,听得津津有味的不仅仅是孩子们,还有听课的老师们。而电影《赤壁》片段的放映,又是一个新研究的开始。
镜头三:巧手灵动,活动中成长
劳动与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之一,无论是
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落实和实践,已显露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来的种种鲜活可喜的变化,为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和落实做出了示范。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综合实践活动走"常态化",才能使这门课程有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才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新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