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是进行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对于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品德课中,学生学做人、学做事,将自己培养成有爱心、负责任、守规范、善思考的小公民。本学期,我校各位思品教师立足思品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尝试通过创造实际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
2月27日,我校四年级钱偲偲老师首挑大梁,执教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4课《伸出我的手》。钱老师从“感受不幸、感受帮助、援助行动、爱心宣言”几个板块进行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主动关心弱者的意识,以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不幸人的行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用大量图片导入让学生走进这些因天灾人祸带去不幸的同龄孩子,了解他们内心的渴望。然后有请学生回忆生活中亲身经历、帮助他人的事例,现在小组讨论,再在班级交流。钱老师巧妙地将学校开展的“格桑花”捐助活动、小记者爱心义卖、帮助身边坚强少年徐逸焜结合起来,让孩子在点滴回忆中明白:伸出我们的手,给需要帮助的人以援助,从物质、精神两方面给他人带去温暖、阳光、自信、尊重,他们也可以和我们一样幸福、快乐地成长。最后在一曲《爱的奉献》的优美旋律声中,学生写下了自己的爱心宣言,相信他们会用行动实现自己的宣言。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总能引起大家深深的思考。在一次次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不断探索,立足思品课,指引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