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10月13日,伴着略带寒意的秋风秋雨,以“慧眼慧语识好课”为主题的十月阳光论坛活动暨“塑阳光课堂 求绿色质量”系列活动之一在解小电教馆如期举行。学校还邀请了市级教育专家潘小福参与了此次活动。
下午4:00,在柴曙英老师的主持下,活动围绕话题“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展开。首先,台下各学科老师结合学科特点、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一堂好课的看法。例如,语文组的陈红琴老师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及感悟,提出了“一堂好的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人情味和书卷味三种味道”这一观点。数学组的周彦老师认为一堂好课要尊重个人及孩子的感受,珍视课堂中的错误资源。英语组的严丹老师从英语的学科特点谈起,提出一堂英语好课的三个标准:第一、孩子的参与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第二、注重生生交流与师生交流,第三、学生在课堂上达到的状态。综合组的顾春老师根据自身教学实践,提炼出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和有待完善五个标准。
针对老师们的发言,潘小福老师在台上进行了总结提升。首先,潘老师高屋建瓴地总结了老师们的发言接着,潘老师引用上海叶澜教授对好课标准五个“实”的说法,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展开论述。潘老师指出,一堂好课应立足学生,创造绿色质量。最后,潘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老师们传授了“怎样上好一堂课”的方法。潘老师指出,要上好一堂课,老师首先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提升自身素质;其次,老师要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明确自己是谁?为了谁?要成为谁?潘老师风趣幽默而又富有哲理的讲话博得了老师们热烈的掌声,同时,也引发了老师们对“好课”深深的思考与探索。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教育观对“好课”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判断。虽然阳光论坛结束了,但是对于“好课”的思考却不会止步,让我们在教育之路上且行且思,用慧眼慧语识得好课!
![]() |
![]() |
![]() |
![]() |
![]() |
撰稿:黄春艳 摄影: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