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碰撞 行走在智慧的研究之路
——“在新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学科素养养成的实践研究”课题研讨活动
金色九月,秋意渐浓,行走之间,桂子的清香令人心怡。在这个意味收获的季节,常州市解放路小学香梅校区成功开展了“在新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学科素养养成的实践研究”课题研讨活动。
此次活动有幸邀请到苏教版教材组课题部徐晓华主任、常州市电教馆戴晓娥主任、常州市天宁区教研员王勤老师为我们专家引领。参加活动的还有苏教版教材组课题部的周彦老师、王萍老师以及武进区周家巷小学课题组的同仁们。
戴主任首先和我们共享了新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的四个走向:从教到学、泛在学习、超个性化到高度选择的课程、从知识消费型到知识创生型;提出了无边界学习的理念;进而又简介了影响未来课堂的六大新技术,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为我们的研究引掘了一泓清泉,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更指出了课题研究的方向。
紧接着,周家巷小学的老师结合上午的三节研讨课进行了交流,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展示赞赏有加,特别惊叹于我们学生的学习能力,佩服于我们老师的智慧教学。徐晓华主任更是肯定了我们这种基于问题的研究的价值,肯定了我们在研究中投入的热情以及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阶梯性、序列性和操作性。低年段学习软件的应用,让我们的学习更加简易、方便;低年级课堂的口诀、游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年段用预习单来引导学生预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更能以学定教,了解学生现有的状况,让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更大程度上实现课堂的高效;高年段的主题模块教学老师很有智慧,很有策略,拓展的点找得很准;小老师的创新课堂更是体现了学生自主,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徐主任又从课题研究的层面给我们提出了实践性强、可操作的研究方面,如怎样灵活选择、科学巧妙地运用学件、怎样利用学件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怎样依据课标和文本的特点更好地设计预习单、怎样由细到粗总结其中的规律和原则;怎样梳理、研究主题模块对提升学生素养的独特用处。周彦老师和王萍老师也谈了自己的理解。专家的引领,智慧的碰撞,让我们豁然开朗,更坚定了我们研究的信心,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充满了憧憬。
几年来,我们解小在天宁区教研员王勤老师的引领下,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在低段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在,我们进行这项课题研究,虽然还不很成熟,但我们相信:有专家的引领、同伴的相持,有美好的理想、饱满的热情,行走在课题的研究之路,我们会一路智慧耕耘,一路共享成长!
撰稿: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