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蓝色摸起来是凉的,红色是暖的!”近日,解放路小学美术教室内惊叹声此起彼伏,一堂融合多感官体验的创意美术课正鲜活上演。不同于传统绘画教学的单一视觉聚焦,美术顾教师将视觉、触觉、听觉与嗅觉巧妙编织进课堂,让艺术感知彻底突破画布的边界。
课堂伊始,教师便跳出“直接展画”的常规,以听声音的环节拉开序幕。学生们闭眼倾听有趣的声音,瞬间将其转化为脑海中的色彩与情绪——悠扬的笛声对应温润的蓝色,低低的钢琴声唤起深沉的赭石,孩子们随即用画笔将“倾听到的感觉”凝练成灵动的线条与饱满的色块。
紧接着的“音乐调色盘”活动更添妙趣。舒缓的钢琴曲流淌时,画纸上满是柔和的浅蓝、雅灰;当激昂的交响乐骤然响起,笔触即刻变得奔放,热烈的橙红、耀眼的明黄争先恐后地铺满纸面,音符与色彩在笔尖完成了一场跨越感官的奇妙对话。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嗅觉创意画”环节。薰衣草的静谧、柠檬的明快、薄荷的清冽……教师备好的香氛卡片刚递出,孩子们便循着气味展开想象,勾勒专属“气味色谱”。一年级学生小雨的作品中,淡紫色笔触旁缀着细碎绿线,她笑着解释:“薰衣草是温柔的紫,混着薄荷的清凉绿,就像夏夜吹过的风。”
“传统美术课多聚焦‘怎么画’,而多感官教学更侧重‘为何画’。” “当色彩能被触摸、声音能被看见,艺术就成了可感知的生活本身。”这场打破感官壁垒的美术课,不仅点燃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更勾勒出艺术教育多元发展的鲜活可能。
撰写:顾春 摄影:顾春 审核:宋丽娜、白娟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