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初夏已至,生机涌动,在这万物争长的季节里,5月5日下午,解放路小学数学组开展了公开课教学活动。
刘佳钰老师带领一(3)班同学执教了综合实践课《小小商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模拟购物场景,刘老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积累购物经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实现教学与生活的融通,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
第二节是由周莉云老师带领四(3)班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周老师通过设计找位置这一环节,调用学生生活经验,感悟数对的结构性,增强符号意识。整节课顺学而教,让学生经历了由实物图抽象出点子图,使抽象的过程细腻、清晰。周老师利用“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很好地渗透了“坐标”这一较难理解的数学知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课后,数学组教师针对两节课进行了研讨。一年级组的老师对《小小商店》这节课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一、利用真实情感感悟货币量感。“量感”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紧扣生活情境,从课前准备观察商店中的买卖行为引入课题,课堂上再次利用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与课堂情境中体会货币的“量感”。随后设计的三个教学环节:换一换、算一算、演一演,让学生将从真实情境中获得的货币“量感”运用到相应的情境中,促成学生对“多个单位”、“多种付钱方式”的感悟,使学生更深入感受货币的量感。二、在体验购物的过程发展运算能力。通过购物活动,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特别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感受人民币支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运算能力。三、在购物活动中感受人民币的等额兑换,发展推理意识。在人民币等额兑换的过程中,学生经历思考、推理、分析、检验等过程,体会了人民币换算方法的多样化,知道了支付既可以用单一等额的人民币,也可以用多种数额的人民币,发展了推理意识。
四年级组的老师也针对《用数对确定位置》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整节课围绕从具体到抽象:实物图→点子图→方格图这一条线形成知识结构,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很好地渗透了“坐标”思想,这位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让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方法“第几组第几个”→“列与行的方法”→“数对的方法”这一递进、简化、抽象的过程,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简洁性和抽象性。这样的设计更好地实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符号化思想的教学理念”。
心有所向,方能远行,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一次学习与成长的机会。教研之路,学无止境,研无止境,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解放路小学数学团队将继续以务实的态度,积极进取的作风,砥砺深耕,履践致远。
(撰稿:夏林 拍摄:夏林 审核:陆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