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风,悠悠走过。本月29日下午,数学组全体数学教师齐聚元素馆,在柔柔春风里一起学习了《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常州)建设交流研讨之天宁展示活动》。本次活动的核心主题是如何实现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实验项目组分享第二批研究成果、数字化课堂展示和研讨交流三个板块,通过三个板块的学习,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受益匪浅。
融·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
在数字化课堂展示环节,常州市华润小学陈妤婕老师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的《几分之一》,课堂上充分利用平台使数据分析更精准,能清楚发现问题,并基于学生问题开展交流,资源对比也更清晰。常州市紫云小学的王丹老师执教了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几分之一》,利用信息化技术使课堂组织更有趣味、学生体验更为丰富、学生思考更具深度。两节课都利用了数字平台这一媒介,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之后的学科育人。
革·教学模式与学生评价
在研讨交流两节数字化课堂时,常州市三井实验小学陈玉老师主要从融合信息技术后的课堂设计和课堂上技术使用的优势进行了评价。她认为融合信息技术后的课堂设计有创新、有情境,交流有层次、有深度,学生的思维有打开,而技术的使用能快速、全面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打开了学生的眼界。同时她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可以利用小工具辅助课堂教学,对于视频内容、资源的呈现注意顺序。常州市教科院教育技术中心徐展副主任为本次活动作高位引领。他针对如何在常态化课堂中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出了更细化的建议,比如用什么技术,怎样用技术,怎样通过比较突出技术优势,从而实现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促·教学质量与素养提升
常州市博爱小学叶娜老师、常州市紫云小学周月霞老师、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二小学刘勇刚老师分别分享了第二批数字化课堂的研究成果。博爱小学围绕“交互探究”下如何构建教学范式和实践模型两大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凝练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新范式、形成基于范式的课程资源包、探究基于数据的课堂评价、设计便于推广的平台四个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同时对数据评价、常态落实、分解任务提出了新的计划。紫云小学致力于研究新技术支持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与创新,呈现了全面、趣味、灵活的练习设计新样态,展示了创新练习设计类型、构建练习伙伴共同体的策略创新,为今后实践创新练习、变革教育教学指明了风向标。丽华二小注重信息化环境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从以理念更新赋予研究全新育人价值的顶层设计,到以核心内容为线索确定学习主题、以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设计教学活动、以嵌入式为特征设计学习评价的素养导向,实现从知识到素养的跨学科教学研究。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今时代,数字化、大数据、资源共享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而这些信息化技术同样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既是时代发展的顺其自然,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作为老师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变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探寻教育新生态。
(撰稿人:牟佳敏 摄影:戴彩娥 审核人:陆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