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核心素养是基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实际的再创造。新学期即将开启,8月24日下午1点解小全体教师进行了线上课程培训。本次培训包含三大主题:新课程、新探索,新课程、新使命和新评价,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评。
新课程 新探索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朱慕菊在《新课程、新探索——实践中的研究与发展》理论培训中指出,修订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指针,以教育现状问题为导向,以核心素养为主轴研制课程标准,创建了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全面育人。接着,朱主任介绍了《新教学》项目及其阶段性进展,并表示,项目以创生“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在构建优秀案例的过程中学习理论,将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加强当地课程领导能力建设。
新课程 新使命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研员张民生为大家带来的是《新时代、新使命》理论培训。张教研员从教育改革的背景谈起,强调教育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优化教学方式。《新教学》围绕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试和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四大方面,在优秀的专家团队引领下展开研究,在教育改革实施路上共学习,同成长。
新课程 新评价
线上培训的第三大主题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主任、教授杨向东的《现实问题解决能力的进阶评价》。首先,杨教授介绍了两个评价依据及核心素养的概念。其次,杨教授详细介绍了核心素养评价的特征。接着,杨教授从过程性评价和单元形成性评价两大方面介绍了素养导向的进阶测评构成。最后,杨教授针对素养进阶评价提出了整体规划素养与单元内容的分布、注重过程性评价、单元形成性评家重视跨学科探究主题的创设等具体建议,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
新课程 新思考
线上培训虽然已经结束,但带给老师们的思考却才刚刚开始。老师们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体会。
宋丽娜:如何实施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核心素养相比分科知识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情境性、内隐性等特点,这是造成其评价困难的原因之一。评价中,我们努力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和量化的显性指标,这对于核心素养中的跨学科素养的评价具有重要价值。如何实施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核心素养相比分科知识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情境性、内隐性等特点,这是造成其评价困难的原因之一。评价中,我们努力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和量化的显性指标,这对于核心素养中的跨学科素养的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余丹: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简化出来的具有该学科知识体系的一个系统。课程应该是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对学科知识进行再组织和再创造,传承学科知识。以此来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教学,不应该仅停留于“学科”知识教学,更应该追求实现育人功能。教学设计应该是在学科知识基础上,站在“课程”角度进行设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林晶:当前,伴随着日益快速发展的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环境变化以及全球格局的复杂多变。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基础教育必须要以面向未来的软件回应。这些挑战在利得树人这一永恒价值的引领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目标的设定和实现需要与时俱进。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强调在真实情境下,以任务为驱动,实现语文实践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综合。学生自由活动,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培养思维、创造和团队协作,发展自主能力和学会学习。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必须要有具体实质内容的情况进行反馈。
孙辰纲:通过线上学习参加了此次培训,主题为新课程、新探索;新课程、新使命;新评价,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评,我觉得视频中的核心是我校长期以来坚持的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通过合理化的架构,深化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也是我非常喜欢同时赞赏的模式。
史科成:应学校要求认真观看学习了新课程、新探索;新课程、新使命;新评价,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评的教学视频,对视频中的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合理架构新的课程理念,教育评价深表认同,愿意继续学习保持成长。
杨丽: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把学生看做是发展中的人,要悦纳错误,允许学生犯错,平等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学生时要体现方法多样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延时评价和即使评价相机使用。同时我们还要联合学生家长的力量参与评价,让我们的评价更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郑丽丽:杨教授指出素养导向的测评带来很多的变化,这个变化从理念上讲,主要就是从传统的知识导向的测试向素养导向的测试来转变,而素养导向的测试,特别关注测评的过程性和形成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迎接新的挑战,具有新的使命。其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测评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采用动态式的评价过程,坚持多元化和个性化,用客观,公正,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教学过程当中的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能够有效即时的调节反馈,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周彦:新的学期即将开始,在新冠疫情情况下,二年级数学教学也应该结合实际产生新课程,新使命。比如认识万以内的数,根据病毒传播的方式做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个”“十”“百”“千”“万”的意义、联系和区别,在现实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渗透生命教育,感受生命的重要。
周莉云: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朱莹:通过今天的培训学习,我最大的感悟是,将语文素养渗透到孩子生活与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应以学科素养的培育作为核心目标,从生活情景切入,创设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和问题,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单薄的纸面知识与技能,延伸为受用终身的学习素养,把语文学习的过程转变为发现美、品味美、创造美的赏心之旅。
王有香:作为语文教师,要关注语文新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充分利用例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将语文要素作为养分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学生认知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要多多从课程的角度思考教学,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教得好。让学生发展了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没有培养孩子社会的参与意识呢?思考你有没有站在核心素养的角度教语文?要让语文教学更科学。
顾春: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革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客观、激励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只重结果,轻过程,这样不仅不能起到促进的作用,反而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戴彩娥:在新时代,对于教师开发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赋予教师新的使命,那就是要开发和实施学生喜爱的课程,开发有助于学生的课程,开发有序列的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拓展知识,拓宽眼界以及获得精神成长的满足。在课程评价方面,更是需要教师能有个性化评价的进阶,与课程内容匹配,与学生个性匹配,与时代发展匹配。
张羽:语文课程是通过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内在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同时使他们提升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养成基于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是孩子们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学习方式、三维目标等,而知识性内容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只有有这样的意识,才能改革语文课堂教学。
江雪莲: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吴婧: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涵盖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模块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我们应该选用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成果,呈现形式进行评价多样的形式更加符合各个学科的特点,也更能衡量学生各学科的学习结果。可以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情境培养和考察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朱波:通过本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课改必须更新教师观念。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一定要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
李旻轩:新课程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我们要认清课程的新标准,抓住重点,明确21世纪学生所必备的核心素养,从而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学科要做到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质量标准、评价考试等方面一以贯之地以核心素养为纲。要做到这种程度,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对科研的积极主动性提升理论认识与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履行作为教师应尽的职责。
王雪薇:学习了视频,我进一步认识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评价,感受到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关注对孩子的过程性评价,并能始终坚持站在孩子们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尝试更好地将评价体系和学科教学过程相整合,构建一个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反馈、反思、改进和提升的持续性过程。
王圣洁:通过观看本次课程,我认识到了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我们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有效反馈,让学生知道他们学的如何,有哪些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地方,以及他们还存在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要告诉他们该如何改进。而且教师也应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新教学四大原则来进行更好地课堂教学。教师要坚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创造真实情境,最好能够利用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提高教学质量。
秦新科:观看了新课程、新探索、新使命相关主题视频后,受益匪浅。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的基础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新时代的教育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和实施,目标和评价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努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任煜:聆听了专家们的讲座,我想结合英语学科谈谈我的一点心得与思考。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做科研型教师,要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并形成自己的科研体系。我将结合自己的课题,深入钻研绘本教学,定期确定主题进行研究,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牟佳敏:通过今天的培训,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的创新一直在路上。就评价而言,已由单一的评价方式,逐渐向多元化评价方式转变,评价内容也由重结果性的评价逐渐向重过程性的评价转变,而此次提出的新评价,其最大特点就是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了解评价的机制,甚至制定新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有效实现现实问题解决能力的进阶评价,提高学生的素养能力。
夏林:通过今天的视频学习,我充分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学的教学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局面,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融入,不应该只注重数学知识的教授,应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
蒋健: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在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改变多年来以知识点为纲,以识记、理解和应用为质量水平的学业质量观念,要将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提高育人水平。
陈秋艳:本次学习,再次让我体会到只有更加了解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才能更明确学生在学习该学科后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教学内容也好,教学目标也好,包括评价标准都是以培养核心素养解决实际问题为依据。
韩琳:新课程提出了新教学的四大原则,一、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二、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三、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试;四、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这四大原则从设计开始到测试,是一个完整的环节,但又在今天信息化的背景下能够走向教育更新的现代化。
刘亦:本次学习印象最深刻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的讲座——《现实问题解决能力的进阶评价》。他指出要厘清核心素养评价的关键要素:首先,源于现实世界、贴近学生经验的真实情境,其次要创设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或问题,任务或问题具有超越评价的现实价值,第三是解决问题所需的学科内容包括:学科知识、技能;学科观念(包括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学科实践(思维方法、探究模式)。当前,在自己自主开发的课程设计评价时比较零散,没有指向核心素养。
钟瑮珺:新课程标准指出“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课堂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我,全面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实践潜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拓宽其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联系生活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终身受用的语文潜力。
黄春艳:培训让我了解了前沿的理论知识。现在的课程改革强调的“核心素养”是关注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三维目标的融合与升华。而各学科都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进行课程的开展,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新教学也告诉我,要多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并在教学设计中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学科中的核心素养,实现多元评价,提升学生的素养,全面育人。
张铖: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践课程改革的关键。课堂教学角色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与互动。
陆卫华: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气氛,寓教于乐。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重新定义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的个性,以责任和爱心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以科学的教育方法赋予青年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高丰:通过线上专家的精彩讲座,让我对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领悟。现实的语言活动都是个体所处的生活、文化和语言的立体化交融,我们不仅仅应当注重课堂上的语言锻炼和语言环境,更应该从学生生活成长环境中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从知识技能的习得到能力的培养,从理解知识到在实践中运用。从学什么到学会学习方法的转变都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史高伟:8月24日,我参加了解放路小学暑期线上培训,观看杨向东老师的关于《现实问题解决能力的进阶评价》后,偶有所得。通过杨老师由易到难的解释和范例,我了解了自己所任教体育课程的核心素质的概念和如何形成核心素养的方法。学生性格不同,培养的方向也不同,每个人应形成自己的学风,努力向学科的核心素养靠近,以实现自我价值。本次培训不仅让我对于理论的理解更深刻,更让我明确了今后课程的方向。
吴玲君:核心素养指向下的数学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需要进一步整合为创新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生活体验与需求;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对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需求;进一步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合作与展示。这些目标都依靠教师去实现,对教师自身观念认识的改变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
谭庆柱: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试,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嵌入式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通过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和反馈,改革现行单一分数评价和经验评价的方式,全面、精准、及时地促进教和学的改进,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启发很大。
王奕:通过本次培训,我发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是科学学科的主要教学任务,只有让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到科学课堂中,才能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抓住科学学科的核心,通过各类探究手段和探究形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此次培训,老师们带着收获与思考,将理论学习与开学后的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撰稿:黄春艳 拍摄:全体教师 审核: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