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下午15:30,在潘晨阳校长、吴燕副校长的组织下,我校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区域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课程群的研发与实施》第一次推进会议在教学研究室举行。
介绍项目,明确使命
吴燕副校长首先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她指出该项目是2019年由常州市教育局申报的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我校很荣幸地成为该项目的领衔校,承担“未来职业探索”子项目的研究任务,需用前瞻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谋划,在创新驱动下开展研究。
研究方案,明确任务
接着,吴燕副校长介绍了我校所承担的子项目实施方案,方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学生、教师、家庭、社会等多个维度的研究,使老师们认识到研究的困难与价值并存;第二部分分析了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的现状的成因,指出“传统身心二元对立的观念有失偏颇,影响劳动教育的全面性”;第三部分阐述了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的实践路径,指出我校将围绕认识层面、实践层面、保障层面、研究层面进行深入探索。
探讨体系,完善架构
会议时间过半,课题组成员在认真了解了项目与方案后畅所欲言,纷纷对立体化课程体系架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戴彩娥老师从孩子的认知习惯入手,认为方案的实践层面有其理论依据,并提出各年段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应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最大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张羽老师指出一个月的4节劳动教育课在内容上要精心安排,且在研究过程中不能忘记借助家长的力量,应正确看待家庭评价的重要作用;张钰老师结合日本的家政课,提出可以开展一系列贴近生活的课程,如收纳、烧菜、营养搭配等,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生活技巧;李旻轩老师认为课程应是长期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重在生活启蒙,学会生活,感受生活;郑丽丽老师结合自身教学中的观察,发现大部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强,所以研究应从小事入手,一步一步让孩子体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蒋芙蓉老师通过观察自己班的家长,发现孩子并不缺乏劳动的积极性,只是在家里被家长剥夺了机会,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加强家校协作;江雪莲老师指出劳动中要注意安全,要在实践过程中加强教育,避免不必要的受伤;印琴老师指出需要将计划“细化”,在开展长期活动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有更丰富的体验感;郑政老师补充了老师们的回答,认为具体活动可以和具体职业相结合,以此拉近陌生职业与孩子们的距离;丁盼老师举了生动的例子,她觉得午餐的各项程序完全可以交给孩子们处理,既有参与感,又能培养积极劳动的心,在实践中磨练自己。
撰稿:李旻轩 拍摄:蒋芙蓉 审核: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