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明媚灿烂,翩然而至的暑气还没有热的浓烈,清爽的空气带着阳光的微甜。在这样美好的清晨里,解小联校教研组的老师们相聚在香梅小学,一起学习、交流,一起成长、提升。
本次教研活动由宋丽娜老师主持,首先她分享了在2019年5月参加江苏省评优课的感受和思考。宋老师以“一堂好课”为主题,从扎实、充实、平实三方面谈了自己的感受。
一、扎实的基本功
此次比赛中每一位老师的基本功都令人啧啧赞叹,不管是民乐的古筝、二胡、京胡,还是西洋乐中钢琴、吉他,老师们都信手拈来,中外歌曲更是不在话下,用各种方式精彩地呈现在孩子和听课老师的面前。音乐的技能显而易见,但音乐的感觉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此次活动中,令在场老师感触最深的是不仅是赛课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他们把对学生乐感的培养融入到整个课堂中,让学生浸润式地学习、感受、提升乐感。例如《外婆的澎湖湾》一课中,老师始终带着学生跟琴演唱乐段,用各种环节和方式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在达到音乐的感觉后再进行下一环节。在《读唐诗》一课中老师的教学环节启动多感官的联动体验,激活学生参与音乐的愿望,点燃音乐表现的激情。从情感入手,让学科的感性体验到理性梳理的升华。老师的基本功是要为课堂服务,朝着教而无痕的方向努力,大道至简,要抓住音乐的精髓、抓住音乐的要点。
二、充实的音乐课堂
充实的课堂是有效率的课堂。每一节参赛课都经过精心设计,令人印象深刻的课有很多,其中有一节课是我市湖塘实验小学沈莉老师的《隆里格隆》。京剧是当今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国的国粹。但江南的孩子们成长在远离传统音乐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让孩子们感受这有着丰富艺术文化积淀的音乐形式呢?沈老师在课堂上用手、眼、身、法呈现京剧的“韵”,在歌曲教唱中传递京剧的“魂”,她用黑白的琴键演绎着美妙的旋律,用传统的锣鼓经带领学生感受京腔京韵,她让课堂有效、充实,灵动、真实。
三、丰实的课堂体验
如果说一节好课是花样繁复、精彩绚丽的刺绣作品,那多媒体课件肯定就是锦上添花了。每位老师都尽力挖掘歌曲背后的各类资源,筛选梳理后把有效的资源融入进课堂,让学生的视野更宽广。还有的老师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让唱谱、唱词更清晰明了。
参赛老师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展现了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彰显独特的教学主张,为听课老师们呈现了一场场精妙绝伦的音乐盛宴,也让老师们受益匪浅。
接着,宋老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此次江苏省音乐评优课一等奖之一《白兰鸽》课堂录像。看完后,大家纷纷发言,交流自己的感受。
各位老师一致认为音乐的感觉不止是在教师的范唱、伴奏上面,还渗透在音乐课的环节中。《白兰鸽》一课很完整,乐感一气呵成,环节连贯,想要打断无从下手。其中有一个环节,老师用音块给音,让学生跟着音块演唱,在学生唱的过程中把音块交给学生,让学生的音跟着音块的音持续下去,让学生的声音有依靠。在学生的音稳定持续的基础上,再把音块给另外一个声部。从这个环节能看出老师从音乐的角度出发,有音乐的构思,体现音乐的感觉。音乐的感觉很微妙,如果只是用语言来描述太普通了,在整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语气、肢体语言去体现。如何在教学环节、活动中更好地设计,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思考。
叶澜教授说:“一节好课的标准是:有意义,即扎实;有效率,即充实;生成性,即丰实;常态性,即平实;有待完善,即真实。”我们要更多地关注音乐学科的规律,关注音乐作品的把握,在学习中思考,在课堂上尝试,在反思中总结。音乐不停,追求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