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午,2018年天宁区第三批教师发展工作室终结性评估活动在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举行。张晓东工作室也作为区十个名师工作室之一参加了本次评估活动。近年来,张晓东名师工作室在青年教师培养、教育科学研究和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方面工作业绩突出,成果丰硕。
注重专业引领 科学地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张晓东名师工作室总结出了一套科学地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案,主要通过对青年教师长期进行听评课跟踪和有效的业务诊断,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研究三年多来,工作室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他们在阅读中积淀、实践中思考、合作中探究、交流中成长,三年向区内外送出专题讲座28次,各级各类研讨课、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100多节,参与15项国家、省、市、区级科研课题的研究,60多篇获奖和发表的论文。
成熟有效的教科研运作的机制
传统教研是一种以本校为单位,教师个体参与的局部教学研究模式,主要依托教师已有的经验,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的活动。网络教研是随网络应用的发展而生的一种系统的、崭新的教研模式。2018年4月17-22日工作室领衔人尝试利用互联网+思维,走进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与江苏省常州市解放路小学开展两地在线网络教研。张晓东与吴燕、刘颖华老师赴青海送教,通过一节数学课的教研活动来呈现我们的研究过程与成果。
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工作室在课题研究方法和组织策略方面,建立了更灵活、更多样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课题组成员的引领带动作用,把更多的研训活动都纳入课题研究的范畴,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把研究变成教师的一种常态化的行走方式,让教师在行动研究中感受职业幸福,变革教学历程。
工作室领衔人张晓东老师谈到,今后工作室将继续研究语文及各科教学范式及可能的变式,让范式更合理,高效。同时加强对已有范式的课例研究,让课例印证范式。并提高师生能力,促进不断进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在新时代下的教学转型,让更多学生与老师在研究中成长。 最终从而将通过“互联网+”环境下的数字化学科教学研究,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业务专业水平的发展,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撰稿:王文辉 审核:张晓东